临床实践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9.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01-28; 27(2): 131-138
Published online 2019-01-28. doi: 10.11569/wcjd.v27.i2.131
MRI动态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曾广正, 饶本强, 雷雨萌, 勒世联, 周启旭, 潘志华, 孙明生
曾广正, 饶本强, 雷雨萌, 勒世联, 周启旭, 潘志华, 孙明生,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8
孙明生, 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胃肠肛门疾病的手术治疗及诊治临床与基础研究.
基金项目: 江西省卫计委重大攻关计划课题, No. 20167033.
作者贡献分布: 此课题由曾广正、饶本强、雷雨萌、勒世联、周启旭及潘志华设计; 研究过程由饶本强、雷雨萌、勒世联及周启旭操作完成; 研究所用新试剂及分析工具由饶本强、雷雨萌、勒世联、周启旭及潘志华完成; 本论文写作由曾广正完成; 孙明生指导审核.
通讯作者: 孙明生, 博士研究生, 教授, 主任医师, 330008, 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象山北路128号,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普外科. ncsunms@163.com
收稿日期: 2018-10-16
修回日期: 2018-11-16
接受日期: 2019-01-10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1-28
文章亮点
实验背景

目前, X线排粪造影是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 OOC)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但其无法显示直肠周围脏器情况, 且患者会在射线中暴露, 特别对存在活跃生殖能力的年轻女性有极大的危害. 而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断改良、优化其扫描序列, 可在短时间内采集到高清的直肠、肛和其周围器官、软组织的动态影像. 为进一步提高OOC的临床诊断效果, 选择我院48例疑似OOC患者分别采用动态MRI排粪造影与线片排粪造影, 总结MRI动态排粪造影诊断OOC的临床价值.

实验动机

本研究主要观察MRI动态排粪造影相对于X线排粪造影在OOC诊断中的优势, 重点观察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 为MRI在便秘临床诊断中的可行性、应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 对便秘的临床快速诊断与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实验目标

本研究主要对比观察动态MRI排粪造影和X线片排粪造影检查结果, 以X线片排粪造影检查为对照, 分析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 通过比较发现, MRI与X线片排粪造影对OOC诊断方面各有优势, 动态MRI排粪造影能提供盆腔脏器和盆壁、盆底功能与形态结构信息, 是X线片排粪造影的很好补充, 对OOC伴盆腔多室病变的整体评估与全面诊断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实验方法

采取前瞻性研究方式, 随机抽取48例疑似OOC患者分别应用动态MRI排粪造影与X线排粪造影, 测量排粪造影检查过程中静息像、提肛像、力排像的数据, 并以X线片排粪造影检查为对照, 评估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的特异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 客观对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效果进行评价, 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

本研究已初步达到了实验目标, 通过研究发现, 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对乙状结肠疝、耻骨直肠肌痉挛、小肠疝、内痔诊断与X线片排粪造影比较, 无明显差异; 动态MRI排粪造影对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会阴下降、直肠内套叠、乙状结肠盘曲检出率低于X线片排粪造影, 差异显著. 以X线片排粪造影检查为金标准, 动态MRI排粪造影检查对直肠黏膜脱垂、直肠前突、耻骨直肠肌痉挛、直肠内套叠、乙状结肠疝、小肠疝、乙状结肠盘曲、会阴下降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 但不同疾病的敏感度与阳性预测值存在明显差异. 得出以下结论: MRI与X线片排粪造影对OOC诊断方面各有优势, 动态MRI排粪造影能提供盆腔脏器和盆壁、盆底功能与形态结构信息, 是X线片排粪造影的很好补充, 对OOC伴盆腔多室病变的整体评估与全面诊断具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实验结论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比分析动态MRI排粪造影与X线片排粪造影的优劣, 发现动态MRI排粪造影能够更好地补充X线片排粪造影的不足, 两组联合应用临床检查结果更准确, 因此我们认为, 临床对便秘的诊断通过结合动态MRI、X线片两种检查方式能够更准确的评估患者病情, 避免了漏诊、误诊的情况.

展望前景

在今后便秘临床诊疗中, 应注重MRI与X线片或其他先进诊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而对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临床诊断,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注重多种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 对提高临床诊断效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