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5-15; 11(5): 578-582
Published online 2003-05-15. doi: 10.11569/wcjd.v11.i5.578
EGF对小肠缺血再灌注后磷酸化p44/42 MAPK表达的影响
李平, 邢峰, 付小兵, 杨银辉, 郭宝琛
李平, 郭宝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4医院麻醉科 北京市 100037
李平, 男, 1966年生, 北京市人, 汉族, 学士学位, 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麻醉学与重症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邢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麻醉科 北京市 100088
付小兵, 杨银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4医院创伤研究室 北京市 10003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基金资助项目, No. G1999054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39900054.
通讯作者: 付小兵, 100037,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51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4医院创伤研究室. fuxb@cgw.net.cn
电话: 010-66867396
收稿日期: 2002-05-11
修回日期: 2002-06-20
接受日期: 2002-07-12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5-15
Abstract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p44/42 MAPK)表达的影响.

方法

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 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 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 100 μg/kg或生理盐水, 分别于伤后2、6、12和24 h将动物活杀. 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 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 取小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 MAPK的表达.

结果

(1)再灌注后血浆D-乳酸水平升高, 小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及坏死糜烂, 再灌注后6 h最显著.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的幅度(P<0.05), 明显改善I/R引起的病理损害. (2)磷酸化p44/42 MAPK染色显示, 正常大鼠的绒毛上皮、陷窝和固有层细胞均有阳性颗粒, 主要存在于胞质内. 缺血和再灌注后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 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 阳性颗粒逐渐转位入核, 在12 h最显著. 24 h主要表现为胞质内表达. EGF治疗后阳性细胞数量增多, 细胞核表达的数量增加.

结论

肠道I/R损伤激活磷酸化p44/42 MAPK的表达, EGF促进p44/42 MAPK的早期表达与核转位, 从而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增生与分化.

Keywords: 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