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G is committed to discovery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张乐科学编辑参加中华医学会第26届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Browse: 2063  |   Download: 0  |   Issue Date: 2020-01-09

栏目:会议纪要
作者:张乐,科学编辑
审读:马连生
题名张乐科学编辑参加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会议地点: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日期:2019年11月13-17日

张乐科学编辑参加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摘要
2019年11月13-17日,中华医学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CCR)于北京召开。科学编辑张乐,窦颖和王洁代表百世登出版集团(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BPG)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我们三位代表分别向纸质壁报区和电子壁报区的论文作者发放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的约稿函,并寻找机会向部分参会人员介绍我们百世登集团其他期刊,以扩大我们期刊的影响力。在五天的会议过程中,我们共向作者发放纸质约稿函293封,会后,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继续向其他在专业方面有影响力的作者发送约稿函,争取为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两本期刊约到高质量的稿件。

关键词:中华医学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约稿;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edical Imaging

1 参会背景
非常荣幸能够作为我们公司代表之一去参加此次的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CCR),非常感谢马总能够给我这样一个学习和见识的机会,也感谢有百世登出版集团(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BPG)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让我可以非常有底气自信地去与参会的一些专家教授进行交流,邀请他们向我们的期刊杂志投稿。
  本次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图1),会议时间是2019年11月13-17日。其中13日上午为注册时间,下午中日韩联合会场演讲,共有三个演讲厅同时开展。11月14-16日,各个专家分别在1-4层会议厅进行专题汇报。11月17日举行大会的闭幕仪式。

图1 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CCR大会。

图2 大会注册处。

2 会议概况
2.1 初入大会
11月13日,是CCR大会开始的第一天,我们早早的就来到了大会的注册处进行了注册(图2),然后领取了会议资料,在领取资料的时候,我们发现旁边有一个展台,是中华放射学杂志的编辑部在做宣传,我们觉得这也是为我们公司做宣传的好机会,也向领取资料的参会人员介绍了我们公司,因为上午注册的参会人员大多都是企业的代表,所以我们暂时没有发放约稿函,准备之后更加有针对性的发放约稿函。图3为我们三人合影留念。

图3 会前三人合影留念。

  之后,我们参观了会场,了解会场各个场区的安排,发现这次大会分为神经学组、头颈学组、心胸学组、腹部学组、骨关节学组、介入学组、MRI学组、护理专场、分子影像学、传染病专场以及人工智能专场,还有其他企业冠名的专场(图4)等。我们认为针对不同专场针对性的向作者,尤其是给会议演讲人发放约稿函比较高效,而且能够约到高质量的手稿。

图4 各会场专家安排。

2.2 国际会场演讲报告
下午中日韩联合会场开始进行汇报(图5)。我在401会议厅听了作者们的汇报,汇报主题是 “Myocardial CT Perfusion and CT FFR”,汇报的内容非常适合我们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WJR的期刊发表范围,于是会后我向其中部分作者发放了约稿函,并且询问他们对我们期刊的了解情况,其中一位张龙江教授,他表示听过我们的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但是对WJR还不是很了解,他是这次大会的杰出青年专家之一,发表过150多篇SCI杂志的文章,在放射领域非常有影响力,他很高兴能够收到我们期刊的约稿信;另外有一位作者王怡宁教授,她也做了会议报告,我向她发放约稿信的时候,她比较关注我们期刊的影响因子,当知道我们期刊目前有七本杂志被SCI收录,她向我要了微信号,之后并与我联系,很有意愿向我们期刊投稿。其中部分作者将邮箱联系方式放在了演讲PPT后面,之后我们可以发放电子版的约稿函。不过这样的作者较少。

图5 中日韩联合会场专家演讲现场。

2.3 大会开幕式
11月14日上午,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举行了开幕仪式,为表彰对我国放射医学以及放射学分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国内外专家,特别在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荣誉证书颁发仪式(图6),包括荣誉会员5名,终身成就专家3名,杰出教育专家1名,杰出学术研究专家1名,主委特别授予荣誉专家1名,杰出青年5名。其中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朗志谨教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家说年轻人要抓紧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奉献到医学事业中去,虽然已经高龄,但仍然在一线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郎教授不忘初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做学术和科研工作的人学习。

图6 开幕式大会颁奖现场。

2.4 壁报区约稿
开幕式结束后,我们随后来到了大会优秀论文的壁报张贴区,本次会议纸质壁报张贴229篇,但是我们到了展厅后,实际张贴了80余篇。由于本次大会是由作者自己进行的纸质壁报张贴,所以我们基本上同在场的作者都进行了交流,其中有几位作者知道我们的WJG,得知这次的约稿之后,很高兴接受了约稿信,表示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就可以投我们杂志(图7)。大多数作者收到约稿函表现都比较积极,表示有兴趣了解我们期刊, 所以这次我们携带的宣传册给我们在约稿的过程中,向作者更全面的介绍我们期刊帮助很大,作者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直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期刊。通过一上午的介绍和交流,纸质壁报张贴区我们总共发放了四十多份约稿函。

 
图7 纸质壁报区向作者约稿。

  下午我们去了电子壁报浏览区(图8),电子壁板浏览区精选了本次大会两千多篇文章,部分作者都去找自己的文章并与壁板合影,我们询问了在场的观众,部分医生都接受了我们的宣传册,并表示有发文章的需求,其中有一位作者有投WJG的经历,但他表示当时审稿人的建议为接受,但是最终我们却拒稿了,他表示很难理解,希望我们公司能够更加明确接受稿件的标准。这位作者的建议非常中肯,是需要我们重视的,我们去参加会议,不仅仅是为了公司去约到一些高质量的稿源,宣传我们的期刊,更是去了解作者对我们期刊的反馈和希望我们改进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的期刊会受到更多读者和作者的欢迎,才能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另外在此次会议中,大多数作者对我们公司的认识,局限于WJG这一本杂志,说明我们的WJG期刊在胃肠病学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个影响力我们需要分两方面去认识,一方面,如果我们的WJG能够一直确保稿源的质量,并且服务好作者,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那么作者在对WJG认可的同时,也会愿意去了解和认可我们公司别的期刊;当然另一方面,WJG稿源的质量得不到严格的把控,我们在失去WJG这些读者和作者的认可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让他们再次认可我们公司其他期刊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做好我们的“招牌杂志”。

图8 电子壁报区向作者约稿。

2.5 聆听会议报告
会议的第三天,由于各个会场分别在进行着演讲并且人流量较多,因此我就特意选择一场“介入放射学新进展专题”会议报告(图9)。其中我较为感兴趣以及印象深刻的一场报告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程英升教授的汇报,汇报题目是“光动力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由于我研究生课题方向为食管癌的靶向治疗,我对食管癌的发展以及现状一直都很关注。光动力疗法(PDT)是用光敏药物和激光活化治疗肿瘤疾病的一种新方法,用一张特定波长照射肿瘤部位,能使光敏药物活化,并使光敏药物活化,并使肿瘤内氧分子转变为单线态氧来破坏肿瘤。然而光敏剂对肿瘤组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亲和性,如果肿瘤部位与正常组织的光敏剂浓度差不够大,将会限制治疗效果和增加不良反应。另外,肿瘤组织内的缺氧环境也被证明是限制光动力治疗效果的一个因素。药物洗脱支架作为局部治疗的非侵入方式用于治疗人食管癌,是一种具有前景的方式,但是目前尚未有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辅助PDT用于治疗食管癌的报道。程英升教授项目团队的肖钧元博士等创新性提出将合成的具有产氧功能的二氧化锰纳米颗粒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载入可讲解覆膜支架。支架植入后,纳米颗粒逐渐从纤维中释放出来并扩散到附近的肿瘤组织中。然后,通过二氧化锰与肿瘤内源性的过氧化氢发生反应可以产生氧分子,从而有效的缓解肿瘤缺氧的微环境。与传统的光动力治疗相比,该支架克服了由于肿瘤缺氧环境带来的光动力治疗抵抗,提高了光动力治疗效果,大大降低了光敏剂全身分布带来的相关不良反应,为晚期食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治疗的方法。这是科研工作者不断探索前进的结晶,更是广大食管癌晚期患者的福音。会议休息过程以及大会结束后我向周围的参会人员介绍了我们公司期刊,他们也都表示会关注了解以及有合适的文章会考虑投稿。

图9 光动力支架治疗食管恶性梗阻会议报告现场。

  本次大会中,医学影像AI发展以及现状研究也是一个热点,其中刘士远教授讲述了中国医学影像AI的发展现状、瓶颈和展望。刘士远教授首先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背景:医疗供给不足世界性难题,中国医疗资源整体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是社会痛点,尤其是医学影像学领域,存在人力和物力的严重不足问题。而AI具有高效分析、自我学习、不会疲劳、模型迭代迅速、易于复制和利于推广等优点,与医学结合能有效解决医疗痛点。随后,刘士远教授指出中国正在引领全球AI的发展,具体表现在AI的国家政策、监管体制和应用情况的不断完善,保障了AI的快速健康发展;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相关的投资趋于理性,一些企业研发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医学科研解决方案;RSNA及CCR年会上有关AI的报告数量快速递增,质量不断提高;随着高校及专业的爆炸性增长,得到不断充实;每年申请AI相关研究方向的基金数、专利数、发表的论文也在快速增长,且脏器分类也趋于平均。但是刘士远教授也强调AI相关文献的质量还有待提升,80%投稿RSNA的中国摘要中病例数在1000例以下,最多者也仅为2178例,与国际入组数据超过10万例的研究相去甚远。
  在介绍未来发展趋势时,刘士远教授指出现在AI产品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应用趋于广泛,其发展包括:(1):单一产品向产品多元化发展;(2):产品功能垂直度加深;(3):单病种产品向多病种检出发展;(4):软硬件一体化是AI技术落地的必然发展方向,AI算法与硬件融合势在必行;(5):拓展医疗服务边界,助力分级诊疗落地;(6)AI助力打造诊疗闭环。但是中国医疗AI产品从落地到完成商业化征途漫漫,还需要耐心和毅力,且医学影像学AI产业破冰还需要政-产-研-用多方努力,在各个环节取得示范和突破。本次大会我们还带了关于AI 的邀请函,在会后,我们的同事窦颖还向刘士远教授发放了约稿信(图10)。

图10 科学编辑窦颖向刘士远教授发放约稿函。

2.6 会议闭幕式
11月17号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上午进行了MDT多学科病例挑战赛,有4个医院的MDT团队参赛,通过三轮比赛针对不同疾病的多种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诊断讨论,病例多集中在肝脏领域。临床病例多学科之间的交流谈论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通过这次会议让我了解到了影像学的发展情况,之后在工作上对于稿件中出现的影像学图片以及描述会有一定的理解。比赛结束之后,举行了闭幕式,金征宇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以及颁奖(图11)。本次大会参会人员官方统计有8656人,收到投稿8028篇,其中精选了229篇进行了纸质壁报张贴,但现场实际张贴仅80篇,电子壁报展出两千余篇,参展的商家有82家,大会报告666场。会议期间我们三人共向作者发放约稿函293封。由于本次会议没有论文集,官方将在会后挑选部分论文放在网站,届时,我们可以向作者发放约稿函。

图11 大会闭幕式颁奖现场。

3 会议小结
本次大会增长了我的见识,也锻炼了我的交流沟通能力,第一次约稿向作者介绍我们的期刊,也更加领悟到自己作为科学编辑工作的职责,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将稿件完成编辑,这些汇聚了作者心血的实验数据以及研究成果,我们对此应该怀有敬畏心和责任感。非常感谢此次会议中我的两位同事窦颖和王洁给与我的帮助以及鼓励,我们三人作为公司的代表,共同协商合作才完成了此次会议的约稿任务。更加感谢BPG这样一个平台以及马总给与我的机会,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会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