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9.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05-08; 27(9): 539-543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5-08. doi: 10.11569/wcjd.v27.i9.539
食滞胃肠证泄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综述
何云山, 惠华英, 周赛男, 谭周进
何云山, 惠华英, 周赛男, 谭周进, 湖南中医药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湖南省长沙市 410208
何云山, 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
ORCID number: 何云山 (0000-0002-9589-3926); 惠华英 (0000-0002-3634-955X); 谭周进 (0000-0003-3193-073X).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81874460;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No. 13B082.
作者贡献分布: 本文综述由何云山、惠华英及周赛男完成; 谭周进审校
通讯作者: 谭周进, 教授, 410208, 湖南省长沙市含浦科教园区学士路300号, 湖南中医药大学微生物教研室. tanzhjin@sohu.com
电话: 0731-85381154
收稿日期: 2019-03-06
修回日期: 2019-03-27
接受日期: 2019-04-28
在线出版日期: 2019-05-08

食滞胃肠又名食积胃肠, 是指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不能被机体正常消化而滞留于胃肠道中. 滞留于胃肠道的食物容易引起内热, 造成泄泻或便秘. 本文从食滞胃肠证泄泻的中医认识、动物模型、肠道微生态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疗进行论述, 以期为食滞胃肠证泄泻的中医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食滞胃肠; 食积; 泄泻; 动物模型; 肠道微生态

核心提要: 食滞胃肠证泄泻多见于小儿当中, 其危害性不容忽视. 全面深入的了解食滞胃肠证泄泻的病机, 并建立符合该证型的中医动物模型, 对食滞胃肠证泄泻的中医临床诊治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文著录: 何云山, 惠华英, 周赛男, 谭周进. 食滞胃肠证泄泻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综述.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9; 27(9): 539-543
Preparation methods for animal models of diarrhea with gastrointestinal food stagnation syndrome: A review
Yun-Shan He, Hua-Ying Hui, Sai-Nan Zhou, Zhou-Jin Tan
Yun-Shan He, Hua-Ying Hui, Sai-Nan Zhou, Zhou-Jin Tan,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Hunan Province, China
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81874460; Project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unan Province, No. 13B082.
Corresponding author: Zhou-Jin Ta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300 Xueshi Road, Hanpu Science and Education Park, Changsha 410208, Hunan Province, China. tanzhjin@sohu.com
Received: March 6, 2019
Revised: March 27, 2019
Accepted: April 28, 2019
Published online: May 8, 2019

Gastrointestinal food stagnation syndrome, also known as dyspeptic retention syndrome, is a syndrome that some high-protein, high-calorie food cannot be digested normally and is retaine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Food retention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likely to cause internal heat, resulting in diarrhea or constipatio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gastrointestinal food stagnation syndrome, its animal models, intestinal micro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diarrhea with gastrointestinal food stagnation syndrom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order.

Key Words: Dyspeptic retention syndrome; Food retention; Diarrhea; Animal models;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0 引言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 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泄泻的病变在于脾胃, 脾胃受损, 气机失于升降, 不分水谷, 而致泄泻. 泄泻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胃肠证、脾气亏虚证、肾阳亏虚证、肝气乘脾证等6种证型[1]. "食滞"又名食积, 是指食物不能正常消化而易形成积滞壅于胃肠, 通常是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 滞留在胃肠道的食物容易引起内热, 若肠内水分增加则导致腹泻, 反之则易引起便秘[2]. 小儿脏腑娇嫩, 行气未充, 心肝常有余, 肺脾肾常不足, 加之家长对儿童爱护有余, 造成小儿过多摄入高热量食物. 因此食滞胃肠证泄泻多见于婴幼儿, 且具有季节性, 夏季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季节. 中医以其个性化和整体观的特色对泄泻进行辩证分型, 疗效体现出远超于西医的优势. 中医动物模型的确立是中医药理论研究、药效评价的前提条件, 是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3]. 本文就泄泻中食滞肠胃证型的认识、食滞胃肠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相应证型中医临床经典方剂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食滞胃肠泄泻证型的临床诊治和研究提供借鉴.

1 中医对食滞胃肠证泄泻的认识

《幼幼集成》有云: "夫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 使脾健胃和, 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致合污而下降, 而泄泻作矣. "再如《素问》有云: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因此食滞胃肠证泄泻主要是饮食过量、嗜食肥甘生冷或误食不洁而伤于脾胃, 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脾主运化功能失常, 则生湿生滞, 脾为湿困, 不得升清, 肠道功能失司, 而致泄泻. 食滞泄泻的病机主要有以下3点: (1)食滞必将引起气滞, 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泄泻》中说: "天地之间, 动静之为者, 无非气也, 人身之内, 转运升降者, 亦气也, 天地之气不和, 则山川为之崩竭, 人身之气不调, 则肠胃失其转输, 外则风寒暑湿之交侵, 内则饮食劳倦之不节, 肠胃因之而变, 此泄泻之由也". 食物停滞在肠胃, 首先阻碍气机, 导致脾气当升不升, 胃气该降不降, 气滞由此而生, 水、食、湿交阻, 脾胃功能受阻, 食物不能分解, 合污而下即成食滞泄泻; (2)食滞必将引起湿停, 六淫皆可致泄泻, 但以湿邪为主. 饮食停滞胃肠, 内伤脾胃, 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 湿浊壅堵, 顺流而下, 即成泄泻. 万全《育婴秘诀· 泄泻证治》中说: "泄有五者, 谓风、寒、暑、湿、食积也, 皆属湿论. 故风湿、寒湿、热湿、中湿, 此皆湿之生于外者也. 食积, 则湿之生于内者也"; (3)食滞易化热, 龚信《古今医鉴·癖疾》说: "小儿脾胃, 本予柔脆, 食之过多, 脾胃既伤, 则不能消化水谷; 水谷不化, 则停滞而发热. "肠道蠕动抑制、肠内容物有排空障碍, 则会导致食物及水分停积在胃肠, 不能及时排空, 继而食滞化热, 阻滞中焦气机, 脾阳猝发不展, 内郁化热[4].

根据《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食滞胃肠证泄泻应满足以下症状, 主症(1)泻下大便臭如败卵, 或伴不消化食物; (2)腹胀疼痛, 泻后痛减. 次症: (1)脘腹痞满; (2)嗳腐吞酸; (3)纳呆. 舌脉: 舌苔厚腻; 脉滑. 此证型泄泻常见于小儿,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刚出生的小儿脾胃十分虚弱, 加之婴幼儿言语尚且不利, 难言饥饱, 若家长对其饮食不予节制, 极易导致小儿泄泻. 小儿食滞易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泄或便秘, 可伴有烦躁不安, 夜间哭闹等症状.

2 有关食滞胃肠的动物模型

中医证候模型是中医理论和中药研究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 目前中医泄泻证候模型的制备主要有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因病理结合造模、药物造模和病症结合造模[5]. 在借鉴西医诊断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 通过对模型动物的临床特征观察、肠道功能及病理改变、或基于"方证对应"的原则进行反证来评判模型是否制备成功. 依据中医证型病因病机, 不同证型泄泻对映不同的模型制备方法. 食滞胃肠模型多与饮食有关, 饮食过量、嗜食肥甘生冷或误食不洁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 当今社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的饮食习惯以及营养过剩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致病因素, 加强研究更加符合中医食滞胃肠泄泻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可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指导, 防止肥胖等疾病的发生.

2.1 基于饥饱失常法理论

饮食自倍, 脾胃乃伤. 谷不入, 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 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者将厚朴、枳实、大黄按3:3:2比例与散米混合, 布包冷水浸泡30 min, 煮沸10 min, 制成质量分数为100%煎剂. Wistar大白鼠灌胃给药4 mL/(只 d), 上下午各1次, 灌胃当日禁食, 次日给足量食. 造模8 d出现消瘦; 18 d出现竖尾、毛枯不泽、懒动、耳色淡; 30 d见拱背; 清便粘尾, 反应迟钝, 尾灰白等症状[6].

2.2 基于过食肥甘法制备食滞动物模型

2.2.1 甘兰加猪脂饲喂法: 黄柄山等[7]人对造型组小鼠饲喂甘兰, 并且每两天加喂猪脂饲一次, 数量不限. 喂饲9 d, 造成脾虚泄泻模型, 实验动物出现了体重减轻、纳呆、泄泻、行动迟缓、成群蜷缩、反应迟钝等脾虚泄泻证的一般状态改变.

2.2.2 高脂热量饲喂法: 李中南等[8]人将鱼松、豆粉、面粉、奶粉按1:2:1:1的比例混合制成特制饲料, 作为造模组小鼠的唯一饲料, 同时在实验的第二天开始给予50%牛乳(20 mL/kg)灌胃, 期间自由饮水, 总共连续7 d. 结果发现与正常组小鼠相比, 造模组小鼠小鼠精神不振, 活动减少, 蜷缩扎堆, 皮毛色黄无光泽; 食量明显减少; 腹部膨隆胀满, 尿色黄, 粪便黏腻质软, 呈棕黄色; 解剖可见: 多数胃、肠腔扩大、胀气.

2.2.3 直接灌胃猪脂法: 王丽芳等[9]人对造模组小鼠按0.4 mL/g灌胃100%精炼猪脂, 每日1次, 连续10 d, 建成食积动物模型. 结果发现模型组胃残留率高于空白组, 肠推进率低于空白组, 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

2.2.4 脂肪乳剂法: 温慧萍等[10]人将猪油25 g放入100 mL烧杯, 于磁力搅拌器上加热至100 ℃, 分别加入5 g胆固醇和5 g奶粉, 溶化后再加入1 g丙硫氧嘧啶, 充分搅匀, 然后加入25 mL吐温-80, 制成油相. 同时另一烧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和丙二醇20 mL, 加热至60 ℃, 加入2 g去氧胆酸钠, 充分搅拌直至完全溶解, 制成水相. 然后将水相加入油相, 即制成脂肪乳剂原液, 将此原液用水稀释5倍作为造模药液. 造模组采用脂肪乳剂隔天灌胃, 灌胃剂量为0.5 mL/(100 g/2 d) , 持续52 d, 建立食积证大鼠模型. 结果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模型对照组大鼠胃液胃蛋白酶活力和排出量、血清木糖残留率、相对木糖残留率降低, 而胃内容物体积、胃液体积、NO、iNOS含量显著性升高.

2.3 饮食偏嗜法

2.3.1 白酒加食醋: 《灵柩.论勇篇》说"酒者, 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 其气剽悍, 其入于胃中, 则胃胀.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脾气乃绝". 在这理论基础上罗光宇等[11]对Wistar大鼠第1天用50 ℃白酒2 mL灌胃, 第2 d以后每天用食醋2 mL灌胃持续9 d, 大鼠出现腹泻、体重减轻、体温下降、活动减少、蜷卧嗜睡等症状.

2.3.2 单纯灌胃食醋法: 饮食过酸, 肝木旺盛, 克伐脾土, 脾气虚衰. 饮食偏酸是损伤脾胃的重要因素. 因此彭成等[12]人给Wistar大鼠每日灌胃2 mL/200 g的食醋, 结果显示大鼠于第3 d起, 出现竖毛, 被毛逐渐失去光泽、拱背、倦卧活动减少、大便消干. 继之有嗜睡、很少活动、四肢无力、使软或便讼、肛周污秽. 体重减轻、体温下降. 在实验第10 d上述各种症状达到最重.

2.4 其他造模方法

2.4.1 利用熟地黄制造食滞胃肠模型: 熟地本是补血滋阴之品, 但性滋腻, 大剂量服用易伤脾胃. 赵劲风等[13]将80只BALB/c小鼠(雌雄各半),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 将熟地煎液浓缩为2 g生药/mL, 按0.3 mL/10 g体重灌胃(相当于成人每日量30 g的140倍), 每日2次, 上下午各1次, 连续7 d. 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 进食量, 大便情况, 造模后测定抗疲劳和耐寒能力. 结果显示过量熟地可致小鼠食欲退, 大便稀溏, 抗疲劳能力和耐寒能力减弱.

2.4.2 饮食失节法合并劳倦过度: "劳则气耗", "形体劳倦则脾病, 脾痛则怠情, 嗜卧....."以及"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 则脾胃乃伤". 在上述理论支持下谢仰洲等[14]对Wistar大鼠采用过劳合并饮食失节法, 使大鼠隔天在跑步机上跑步30 min, 使大鼠过劳; 单日用猪油灌胃每天2次、每次 3 mL, 双日喂不限量大白菜, 使动物饮食失节, 连续3 wk, 大鼠出现体重下降、体温降低、倦怠乏力、毛色枯焦无光泽、便溏、纳差、体重减轻、倦怠乏力、毛色焦枯无光泽等症状.

2.4.3 苦寒泻下合并饮食失节法: 陈小野等[15]将厚朴、枳实、大黄以3:3:2比例制成100%煎剂对大鼠隔日1次灌胃, 4 mL(雄性)或3 mL(雌性), 同时隔日喂食, 连续26 wk, 大鼠表现出便溏、体重减轻、蜷缩、拱背、精神萎靡、毛枯黄.

3 食滞胃肠证泄泻动物模型存在的问题
3.1 食滞既可以引起泄泻亦可引起便秘

食积又称"积滞", 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证. 是因暴饮暴食、饮食不当(包括过量进食、进食不易消化之物、饥饱不调、饮食不洁等)影响机体的消化功能, 使食物停滞所形成的一种胃肠道疾患[16]. 小儿食积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泄或便秘等为临床特征, 可伴有烦躁不安, 夜间哭闹等症状. 在上述饲喂特制饲料(高蛋白高热量)造成食滞的动物模型实验中, 确有成功造成了泄泻模型的案例[17], 但亦有不少研究者造出的模型是大便干结、排便粒数和排便重量下降的便秘模型[18]. 笔者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食滞易化热, 若患者饮水较少, 肠内水分不足则易引起便秘, 反之则会造成泄泻. 因此在造食滞胃肠泄泻模型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动物摄入的水分充足.

3.2 动物摄食量不稳定

食积动物常常不思饮食, 因此许多食积动物模型中, 与正常组相比, 模型组小鼠的体重增加相对缓慢, 形体偏瘦[19]. 小鼠每日食量本就偏小, 若不思饮食, 则饮食因素很难伤及脾胃, 因此小鼠食滞胃肠证泄泻模型很难成功. 因此笔者认为食滞胃肠证泄泻模型应选用大鼠、或者狗之类的大型动物. 亦或是改自由饲喂法为灌胃法, 考虑到饲料各成分的相容性, 应在特制饲料的配方下稍加改动[2].

3.3 造模动物的年龄

食滞胃肠证在婴幼儿中常见, 一方面可能是婴幼儿的脾胃脏腑尚未发育完全, 本就脾胃虚弱, 若家长不注重饮食, 极易引起泄泻或者便秘. 另一方面可能是婴幼儿的肠道微生态还未建立[20], 无法帮助宿主进行食物的消化, 从而造成食积. 因此在制造食滞胃肠证动物模型应尽量选周龄较小的幼鼠, 具体多少周龄的动物最适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 食滞胃肠证泄泻的肠道微生态特征

人体肠道内存在结构复杂、数量庞大的共生微生物群, 其在人体肠道黏膜表面附着定植, 构成肠道黏膜的物理屏障. 正常人体肠道菌群作为生理屏障, 可保护宿主肠道免受致病菌侵袭[21]. 慢性疾病状态下, 肠道内菌群种类和数量均发生改变, 进而打破菌群与宿主的平衡关系[22]. 研究显示食积、消化不良、便秘等常伴随着肠道菌群的改变[23,24]. 例如麦楚填等[19]人的研究指出通过高脂高热量饲喂法造成食积的小鼠, 其肠道菌群处于失衡状态.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 从门水平来说, 食积模型组中厚壁菌门、柔膜菌门、螺旋体门等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值显著下降, 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迷踪菌门等致病菌群相对丰度值明显升高; 从属水平来说食积模型组中脱硫弧菌、拟杆菌、普雷沃氏菌、沙特菌属等致病菌群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 而颤螺旋菌、瘤胃球菌、密螺旋体属等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明显下降. 而王丽芳等[9]通过灌胃猪脂法建立食积动物模型, 发现与正常组相比, 食积组双歧杆菌、拟杆菌量明显减少.

5 保和丸对食滞胃肠的治疗

该证病机特点为食积胃脘, 胃失和降, 气机不畅, 若食积下移肠道, 阻塞气机, 则腹胀腹痛, 泄下不爽, 肠鸣, 失气多而臭如败卵. 治法宜消食导滞, 和中止泻. 治以朱震亨所著《丹溪心法》中的保和丸为主方[1]. 保和丸药物组成为: 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25]. 方中山楂善于消肉食油腻积滞, 神曲善化谷麦酒食陈腐之积滞, 莱菔子下气消胀, 亦善于消谷面之积滞, 三药合用可消一切饮食积滞. 半夏降逆止呕, 陈皮行气消胀, 茯苓渗湿健脾止泻, 连翘清热散结. 本方配伍, 消食、行气、清热、化湿[26,27], 且药性平和, 适用于一切食积, 治疗小儿食积泄泻疗效确切[28]. 本方加减主要用于治疗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婴幼儿腹泻属食积内停者等疾病. 药理研究表明, 保和丸具有抗溃疡、提高消化酶活性及调节胃肠功能作用, 可提高大鼠血清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 促进肠胃动力[29],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增加胰液及胆汁分泌量[30], 可增大大鼠胃液酸度[31]. 保和丸加减在临床中也可用于治疗小儿感冒、过敏性鼻炎[32], 发热、咳嗽、鼻衄、湿疹[33,34], 以及儿童痤疮[35]和小儿荨麻疹[36]. 保和丸加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7], 老年肺炎[38]、高血压[39]、中风、浮肿[40]等有良好效果.

6 结论

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病关系十分密切, 建立符合中医食滞胃肠理论的病症结合泄泻动物模型, 从肠道微生态角度研究食滞胃肠证泄泻的发病机制, 以及从肠道微生态的角度去探讨相应的方剂干预, 找出食滞胃肠泄泻的特征菌群, 有助于促进食滞胃肠证型的客观化、规范化.

学科分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手稿来源地: 湖南省

同行评议报告分类

A级 (优秀): 0

B级 (非常好): 0

C级 (良好): C, C

D级 (一般): D

E级 (差): 0

编辑:崔丽君 电编:刘继红

1.  张 声生, 王 垂杰, 李 玉锋, 汪 楠. 泄泻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中医杂志. 2017;58:1256-1260.  [PubMed]  [DOI]
2.  白 辰, 郑 子安, 徐 竞男, 万 宇翔, 王 云辉, 于 河, 刘 铁钢, 谷 晓红. 食积胃肠积热动物模型的探索与评价.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8:125-129.  [PubMed]  [DOI]
3.  李 晓娟, 白 晓晖, 陈 家旭, 刘 群, 刘 玥芸, 刘 燕, 赵 宏波, 李 娜, 赵 歆, 王 鑫杏, 姜 幼明. 中医动物模型研制方法及展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29:2263-2266.  [PubMed]  [DOI]
4.  李 莉, 李 燕宁, 吴 金勇. 李燕宁教授辨治小儿食积发热的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药. 2013;33:25.  [PubMed]  [DOI]
5.  平 卫燕. 老年性痴呆同病异证的实验研究. 山西中医学院. 2016;.  [PubMed]  [DOI]
6.  金 敬善.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9;2:65-67.  [PubMed]  [DOI]
7.  黄 柄山, 毛 翼楷, 范 隆昌, 牟 树理, 王 其方, 许 健鹏. 饮食失节所致的脾虚动物模型及中药治疗观察.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5:295-296.  [PubMed]  [DOI]
8.  李 中南, 孙 子平. 健脾和胃饮对食积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陕西中医. 1996;7:330-331.  [PubMed]  [DOI]
9.  王 丽芳, 高 文远, 徐 鑫, 张 学栋, 冯 玛莉, 白 崇智. 神曲鲜干品组方对食积小鼠胃肠动力及肠道菌群调整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7;23:20-24.  [PubMed]  [DOI]
10.  温 慧萍, 雷 伟敏, 吴 宇锋, 吕 圭源, 陈 素红. 柳叶蜡梅对脂肪乳剂致食积证模型大鼠的影响.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29:82-84.  [PubMed]  [DOI]
11.  罗 光宇, 黄 秀凤, 杨 明均, 欧 芳春, 彭 成, 肖 颐, 李 耀光, 肖 理儒, 张 晓梅, 丁 红, 张 朝明, 张 耀飞. 偏食法塑造大鼠脾气虚证模型研究. 中医杂志. 1990;4:49-51.  [PubMed]  [DOI]
12.  彭 成, 罗 亮. 过食酸味所致脾虚机理的实验研究.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89;6:13-14.  [PubMed]  [DOI]
13.  赵 劲风, 罗 团连. 熟地所致食滞脾虚小鼠模型初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9;2:39-40.  [PubMed]  [DOI]
14.  谢 仰洲, 陈 琦涛, 谢 宗岑. 用过劳和饮食失节法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模型的研究--生化免疫病理和超微结构观察. 中医杂志. 1987;5:57-60.  [PubMed]  [DOI]
15.  陈 小野, 邹 世洁, 张 智, 易 崇勤, 王 丽华, 金 敬善. 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5;1:37-41.  [PubMed]  [DOI]
16.  梁 昊, 曾 逸笛, 肖 晓霞, 周 小青. 食积病证治汇补.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24:303-304; 346.  [PubMed]  [DOI]
17.  孙 理想, 彭 玉. 伤食泻大鼠模型建立初探. 内蒙古中医药. 2015;34:107; 129.  [PubMed]  [DOI]
18.  彭 绍忠, 罗 燕玉, 黄 晓丹, 苏 子仁, 张 晓君, 郑 荣波. 小儿七星茶对食积模型小鼠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中外医学研究. 2018;16:179-181.  [PubMed]  [DOI]
19.  麦 楚填, 吴 美媚, 屈 畅, 王 春丽, 黄 晓丹, 张 晓君, 彭 绍忠. 小儿七星茶对食积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35:881-886.  [PubMed]  [DOI]
20.  吴 泽昂, 王 晓丽, 王 海霞. 论共生系统肠道菌群和人类健康.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49:36-47.  [PubMed]  [DOI]
21.  杨 斐, 郑 晓娟, 刘 近春. 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的治疗进展. 胃肠病学. 2018;23:56-58.  [PubMed]  [DOI]
22.  Hawrelak JA, Myers SP. The causes of intestinal dysbiosis: a review. Altern Med Rev. 2004;9:180-197.  [PubMed]  [DOI]
23.  Huang Y, Wang X, Li X, Peng N. Successful Fecal Bacteria Transplantation and Nurse Management for a Patient With Intractable Functional Constipation: A Case Study. Holist Nurs Pract. 2016;30:116-121.  [PubMed]  [DOI]
24.  Shimura S, Ishimura N, Mikami H, Okimoto E, Uno G, Tamagawa Y, Aimi M, Oshima N, Sato S, Ishihara S, Kinoshita Y.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6;22:60-68.  [PubMed]  [DOI]
25.  朱 震亨 丹溪心法.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7; .  [PubMed]  [DOI]
26.  耿 俊英, 任 天池. 经典名方: 保和丸. 家庭医药杂志. 2006;2:21.  [PubMed]  [DOI]
27.  王 晓宁. 解读保和丸. 中医中药. 2016;5:214.  [PubMed]  [DOI]
28.  汪 贤昀, 李 敏霞. 保和丸加味治疗小儿泄泻的体会.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03;3:633.  [PubMed]  [DOI]
29.  陈 建峰, 唐 铭翔, 周 知午. 保和丸对大鼠血液中胃泌素及胃动素含量的影响. 湖南中医杂志. 2008;24:89-90.  [PubMed]  [DOI]
30.  王 汝俊, 傅 定中, 邵 庭荫, 王 建华, 梁 孟昌, 李 若彬, 刘 格加, 李 国毅. 保和丸的消化药理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1;7:1-4.  [PubMed]  [DOI]
31.  张 轶伦. 中药保和丸对大白鼠胃液酸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社区医学杂志. 2006;4:32.  [PubMed]  [DOI]
32.  王 建. 保和丸儿科临床新用举隅. 中医儿科杂志. 2014;10:48-50.  [PubMed]  [DOI]
33.  邵 利平. 保和丸儿科应用举隅. 四川中医. 1995;9:41.  [PubMed]  [DOI]
34.  张 楚石. 保和丸加减治疗婴幼儿湿疹21例临床观察. 新中医. 2012;44:76-77.  [PubMed]  [DOI]
35.  李 杰, 陈 信生, 赵 国玺. 保和丸加减治疗儿童痤疮35例. 河南中医. 2001;21:64-65.  [PubMed]  [DOI]
36.  曾 庆发. 保和丸加减治疗小儿荨麻疹96例. 湖南中医杂志. 1988;1:59.  [PubMed]  [DOI]
37.  刘 琳. 保和丸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32例. 河南中医. 2012;32:1000-1001.  [PubMed]  [DOI]
38.  李 金环. 李鲤应用保和丸治疗老年肺炎经验.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3;19:1102.  [PubMed]  [DOI]
39.  韩 小磊, 何 华, 李 鲤. 李鲤教授运用保和丸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23-24.  [PubMed]  [DOI]
40.  李 前进, 李 鲤. 李鲤教授运用保和丸治疗疑难病症举隅. 河南中医. 2011;31:22-23.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