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经验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02-01; 13(3): 411-413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2-01. doi: 10.11569/wcjd.v13.i3.411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筛查312例
江汉龙, 钟世顺, 张振书
江汉龙, 钟世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消化内科 福建省福州市 350002
张振书, 广州南方医院消化内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515
通讯作者: 江汉龙,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洪山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七六医院消化内科. jianghl476@sina.com
电话: 0591-28376636
收稿日期: 2004-11-29
修回日期: 2004-12-02
接受日期: 2004-12-21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2-01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临床诊断的筛查方案.

方法: 对南方医院1990-2002年住院的312例IBS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12例IBS患者表现腹痛239例(76.6%), 腹泻146例(46.8%), 大便混有黏液125例(40.1%), 有神经精神症状138例(44.2%). X线钡灌肠检查63例均提示肠蠕动活跃、排空增快, 阳性率100%; 全部患者均行结肠镜检查, 发现肠管痉挛、肠蠕动活跃、肠黏液增多86例, 结肠息肉23例, 盲肠憩室1例, 阳性率35.4%; 胃镜检查238例, 发现慢性胃炎89例, 十二指肠溃疡28例, 十二指肠息肉2例, 阳性率50%; 而腹部及盆腔CT检查43例均无异常. 115例患者行肠道菌群分析, 46例(40%)呈I度菌群失调, 42例(36.5%)呈II度菌群失调.

结论: 除常规检查外, X线钡灌肠、结肠镜、胃镜、腹部或盆腔B超检查可作为IBS筛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肠道菌群分析可列入常规检查, 有必要进行心理因素的测评, CT可不作为常规检查.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江汉龙, 钟世顺, 张振书. 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筛查312例.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 13(3): 411-413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November 29, 2004
Revised: December 2, 2004
Accepted: December 21, 2004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1, 2005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大便异常为特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 由于其缺乏确切的形态学和生化异常改变, 病理生理机制也不大明确, 因而对其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1]. 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南方医院1990-2002年以来收治住院的312例IBS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 对IBS的临床筛查方案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本组312例IBS患者中男139例, 女173例, 男女之比约为1:1.24; 年龄10-81岁, 平均43.9岁. 10-30岁组62例, 30-50岁组147例, 50-70岁组99例, 70岁以上4例. 病程3 mo-40年. 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 312例IBS住院患者诊断排序及伴随疾病(表1).

表1 312例IBS患者住院的诊断排序及伴随疾病.
IBS诊断排序及伴随疾病n%
IBS为第一诊断26584.9
单一诊断IBS12239.1
慢性胃炎8928.5
十二指肠溃疡289.0
十二指肠息肉20.64
盲肠憩室10.32
IBS为第二诊断4715.1
高脂血症92.88
高血压病82.56
颈椎病82.56
脑动脉硬化82.56
更年期综合征51.6
慢性支气管炎41.28
慢性病毒性肝炎41.28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10.32
1.2 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1990-2002年收治住院的312例IBS患者的病历资料, 分析其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结果, 发现阳性率较高的症状及检查方法, 以期对IBS的临床筛选检查提供有用的证据.

2 结果
2.1 临床主要症状特点

IBS患者往往有多种症状并存, 而且经常变换、反复发作. 本组312例主要临床症状特点(表2), 其中神经精神症状包括焦虑、疑病、神经过敏、神经衰弱等.

表2 312例IBS患者临床症状特点.
临床主要症状n%
腹痛23976.6
下腹部痛10634.0
脐周痛9028.8
上腹部痛4313.8
腹泻14646.8
便秘或排便困难7323.4
大便混有黏液12540.1
腹胀、肛门排气增多9329.8
腹泻、便秘交替3611.5
嗳气、呕吐237.4
神经精神症状13844.2
尿频、排尿不尽感3511.2
2.2 临床检查结果分析

本组312例IBS患者全部行血尿粪常规、粪潜血、粪寄生虫及血生化、血沉、心电图、胸片、腹部B超、结肠镜检查, 部分患者行X线钡灌肠、胃镜、肠道菌群分析, 检查异常的结果(表3). 大便细菌培养96例均未发现致病菌, 血淀粉酶及脂肪酶检查45例均无异常, PPD试验86例均为阴性, 免疫学及自身抗体检查67例均未发现异常, 甲状腺功能检查(包括T3、T4、TSH、FT3和FT4)156例均无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查(包括CEA、AFP、CA199、CA242)138例均未发现异常, 脑电图检查58例均未发现异常, 腹部及盆腔CT检查43例均无异常.

表3 312例患者临床检查异常的结果分析.
检查异常的结果Total(n)n%
常规及生化
血糖轻度升高(排除糖尿病)31210.32
血沉轻度升高(<30 mm/h)312123.85
粪潜血阳性31220.64
心电图
轻度ST-T改变312103.20
逆钟向转位31210.32
左室高电压31241.28
腹部B超
脂肪肝312123.85
肝内胆管小结石312185.77
胆囊小息肉31251.60
结肠镜
肠管痉挛、蠕动活跃、黏液增多3128627.6
结肠息肉312237.37
盲肠憩室31210.32
X线钡灌肠
肠蠕动活跃、排空增快6363100
胃镜
慢性胃炎2388937.4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1-S2期)2382811.8
十二指肠息肉23820.84
肠道菌群分析
I度菌群失调1154640.0
II度菌群失调1154236.5
3 讨论

IBS近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在消化内科门诊所处理的患者中, IBS患者已占到了三分之一[2]. IBS虽不是致死性疾病, 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3], 与非IBS者相比, IBS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4], 故已引起临床重视. 本组312例IBS病例中, 腹痛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症状, 占239例(76.6%). 下腹部(34%)及脐周(28.8%)疼痛较常见, 上腹部疼痛(13.8%)较少, 上腹部疼痛可能与伴发的胃十二指肠疾病有关. 心理因素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患者存在与精神症状相关的睡眠障碍[5]. 靖大道et al [6]报道难治性IBS患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 应用抗抑郁药治疗能显著改善IBS患者躯体和精神两方面的症状. 本组病例中138例(占44.2%)有神经精神症状, 包括焦虑、疑病、神经过敏、神经衰弱等. 一般认为, 患者的人格特质、精神状态、和应激性生活事件如身体或性虐待、亲人的死亡、夫妻离弃等与IBS症状的演变有关[7].

本组病例中, 以IBS作为第一诊断者265例(84.9%), 伴有其他疾病143例; 另外, 有47例(15.1%)不是以IBS作为第一诊断, 这些患者是以其他疾病或症状为主在其他相关科室治疗. 在临床工作中, 应尽可能的以器质性疾病本身解释症状, 尽量避免器质性疾病与IBS共存的诊断; 只有通过有针对性的和/或特异性的检查可以肯定器质性疾病存在, 而检查出的器质性疾病又不能完全解释患者腹部所有相关症状时, 才可作出并存的诊断.

IBS诊断的重点是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作出初步诊断, 诊断较明确者可行试验性治疗并进一步观察; 对诊断可疑和症状顽固、治疗无效者, 应有选择地做一些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不提倡一开始就做撒网式的检查[7]. 对年轻患者的胃肠道影像学检查应主要排除炎症性肠病; 而对老年患者, 首先要除外结肠恶性肿瘤. 在本组病例中, X线钡灌肠检查63例均提示肠蠕动活跃、排空增快, 阳性率100%; 结肠镜检查312例, 发现肠管痉挛、肠蠕动活跃、肠黏液增多86例, 结肠息肉23例, 盲肠憩室1例, 阳性率35.4%; 胃镜检查238例, 发现慢性胃炎89例, 十二指肠溃疡28例, 十二指肠息肉(病理示黏膜下脂肪瘤)2例, 阳性率50%; 而腹部及盆腔CT检查43例均无异常. 由此可见, X线钡灌肠检查是诊断IBS较敏感的措施, 与结肠镜、胃镜、腹部或盆腔B超检查可作为IBS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腹部及盆腔CT检查阳性率低, 只有在腹部或盆腔B超检查发现异常时, 才有必要行CT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功能性胃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有少数研究报道小肠细菌滋生与IBS的症状发作有一定联系, 这部分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好转, 这些研究提供了采用肠道菌群调节药物治疗IBS的可能性[8]. 本组312例IBS患者中对115例进行了肠道菌群分析, 发现其中46例(40%)呈I度菌群失调, 42例(36.5%)呈II度菌群失调.

我们分析南方医院近10年来住院的IBS患者的临床资料后认为, 对具有腹痛、腹泻、便秘、大便混有黏液等功能性肠病特征的患者, 如体格检查无阳性发现, 可初步进行血尿粪常规、粪潜血、粪细菌培养、粪寄生虫以及血生化、血沉、心电图、胸片等相关常规检查, X线钡灌肠、结肠镜、胃镜、腹部或盆腔B超检查可作为IBS筛查常用的影像学方法, 肠道菌群分析可列入常规检查, 有必要进行心理因素的测评, CT可不作为常规检查.

编辑:张海宁

1.  詹 丽杏, 李 兆申.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177-1179.  [PubMed]  [DOI]
2.  尉 秀清, 陈 旻湖, 王 锦辉, 胡 品津. 广州市居民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内科杂志. 2001;40:517-520.  [PubMed]  [DOI]
3.  Luscombe FA.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associated psychosocial factor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review. Qual Life Res. 2000;9:161-176.  [PubMed]  [DOI]
4.  熊 理守, 陈 旻湖, 王 伟岸, 陈 惠新, 许 岸高, 胡 品津.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价. 中华内科杂志. 2004;43:356-359.  [PubMed]  [DOI]
5.  何 剑琴, 王 伟岸, 胡 品津, 陈 为.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睡眠质量特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744-747.  [PubMed]  [DOI]
6.  靖 大道, 徐 敏, 陈 志青, 张 晶璟, 汪 佩文, 蒋 海飚, 周 怡和, 王 兴鹏. 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情绪障碍和治疗. 胃肠病学. 2004;9:90-93.  [PubMed]  [DOI]
7.  王 伟岸, 潘 国宗.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新医学. 2002;33:179-181.  [PubMed]  [DOI]
8.  王 伟岸, 胡 品津. 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2:172-176.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