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论坛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4.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10-15; 12(10): 2389-2390
在线出版日期: 2004-10-15. doi: 10.11569/wcjd.v12.i10.2389
丙型肝炎中医研究近况
李秀惠
李秀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医科 北京市 100054
通讯作者: 李秀惠, 100054, 北京市,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中医科. lixiuhui@sohu.com
收稿日期: 2004-09-20
修回日期: 2004-09-29
接受日期: 2004-10-08
在线出版日期: 2004-10-15

N/A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李秀惠. 丙型肝炎中医研究近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12(10): 2389-2390
N/A
N/A
Correspondence to: N/A
Received: September 20, 2004
Revised: September 29, 2004
Accepted: October 8, 2004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15, 2004

N/A

Key Words: N/A


0 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后慢性化、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率高, 危害性甚于乙型肝炎. 干扰素(INF)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首选药, 但6 mo完全反应率(CR)为45%左右, 持久反应率(SR)仅为20%, 且副作用多. 近年来, 我国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中医药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法, 取得一定进展.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丙肝的感染多是由湿热疫毒之邪所致, 湿热疫毒贯穿于疾病的自始至终. 病邪具有湿滞、阴凝、毒聚、阻络、伤气、碍阻的性质. 对于感邪之后疾病的演变经过, 众说各一. 陈立华[1]认为毒邪直入血分, 汪承伯[2]提出病机转化经过为急性丙肝湿热为主, 慢性轻型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 慢肝中型、重型则表现虚实夹杂, 既有气血两虚, 又有血瘀内存. 所以, 丙型肝炎病机转化是沿着实(湿热)-虚(脾肾)-瘀(气血)发展.

车念聪[3]总结了近年来慢性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结果大致可概括为三种学说: (1)湿热疫毒说; (2)阴邪湿毒说; (3)邪气伏藏说.湿热疫毒说认为致病因子乃湿热疫毒, 留滞血脉, 聚于肝体. 导致肝郁, 进而脾虚或肝肾阴虚, 最终造成气滞血瘀、瘀血阻络. 这一病因病机概括为实→虚→瘀的演变过程. 阴邪湿毒说首先认为丙型肝炎的感染, 主要是因输不洁的血、血制品所致, 他是一种性质属阴的湿性毒邪, 容易形成毒、瘀、痰、湿交织的病理状态, 最终造成气滞、湿阻、痰聚而血瘀络阻, 因此分型调查时最多出现的是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 邪气伏藏说指明了丙肝病毒潜伏性感染方式和临床症状较轻, 但病邪潜伏较深、病势缠绵难愈的特点.

总之, 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 湿热疫毒是发病之始因, 肝血瘀滞是病变之核心, 正气亏虚是疾病缠绵难愈的关键. 病位在肝、脾、肾为主, 病变过程中具有气滞、湿阻、血瘀、致虚早等病机特点. 有"血热毒邪内蕴之实, 肝肾阴液亏耗之虚"之说.

2 辨证论治

目前我国还没有推出丙型肝炎中医分型标准,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丙肝临床症候学, 为建立丙肝辨证分型标准提供客观依据. 沈启明 et al[4]临床分析156例丙肝病例得出临床特点有: (1)输血是传播丙肝的主要途径; (2)潜伏期长短不一; (3)起病缓慢, 症状以乏力、纳差、腹胀为主; (4)湿偏重者为多, 瘀血阻络证常见; (5)致虚较早; (6)肝功能恢复较快; (7)丙肝重叠感染乙肝者慢性化趋向明显. 金实[5]对122例慢性乙肝和丙肝对比研究发现, 丙肝患者年龄较大, 病邪潜伏较深, 病理反应较缓和, 病势缠绵, 比乙肝更易邪毒瘀结, 耗伤正气, 因此更易于瘀毒阻络.

车念聪 et al在北京地区开展了多中心随机取样收集病例139例. 采用SPSS11.0软件包, 对所有的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进行Kmeans聚类分析, 再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分分析, 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 归纳出证型. 结果在调查收集的34种症状中, 症状出现率较高的是乏力、脘闷腹胀、大便粘滞不爽; 症状出现率较低的是肢冷畏寒、盗汗、尿少. 辨证分型除有1991年全国中医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5型慢肝标准(试行)(湿热内蕴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外, 还有气阴两虚、湿毒阻滞及无证可辨三种情况存在.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6]收集来源于新疆、甘肃、云南、河北、江西、江苏、上海、台湾8个省491例丙肝病例进行症、舌、脉观察统计, 对所有症状出现的频率进行频数分析, 频数几率最高的是乏力(77.4%)、其次是纳差(43.3%)、小溲黄(30.5%), 脘痞腹胀(30.5%). 采用K类中心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参照《中医诊断学》第五版教材, 初步制定为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肝肾亏虚证、气虚血瘀证、正虚邪留证共五型. 综上所述, 有关证型规范的研究, 还有待深入.

对于丙肝的治疗, 也是各有千秋. 陈立华et al认为疫毒之邪侵入营血, 毒瘀久聚耗气成症, 据此提出了活血解毒, 疏肝化痰, 补益肝肾的治疗方法.选用动而不守之药, 以活血通络为主, 解毒药也应选用具有解毒与活血通络双重作用者; 疏肝理气的药物与活血化瘀解毒药合理配伍使用, 可防止药性阴凝, 粘滞而加重病情; 适时补益肝肾, 病情愈短愈重者, 补益肝肾之品愈宜多用. 金实et al根据85例分析, 提出清热解毒, 强调扶正托毒, 应重视化瘀和络以防结症成癌.

苏进才[7]认为实-虚-瘀是丙肝病理所在, 清热利湿、健脾化湿、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丙肝的关键所在. 汪承伯认为应辨证与辨病结合. 急性丙肝当以清热解毒为治, 选用茵陈、栀子、黄芩、虎杖、白花蛇舌草等; 慢性丙肝轻型, 以益气养阴疏肝为治, 选用黄芪、当归、丹参、枸杞、生地、麦冬、沙参、瓜蒌、甘草等; 慢性丙肝重型, 用丹参、赤芍、丹皮、当归、生山楂、川芎、瓜蒌、葛根、徐长卿、郁金等药; 确诊为肝硬化的, 则宜加用龟板、鳖甲、山甲、三七粉、水牛角等软坚散结之品. 苏进才[7]自拟清退方(生黄芪、丹参、连翘、赤芍各30 g, 生首乌、生山楂、丹皮、炒栀子、蒲公英各15 g, 柴胡10 g, 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口服. 3 mo为1疗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28例, 结果:痊愈71例, 显效36例, 有效12例, 无效9例, 治愈率53.9%, 总有效率为92.9%.

洪宁[8]拟丙肝Ⅰ号由黄芪、女贞子、何首乌、桑寄生、丹参、赤芍、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等药物组成.针对丙型肝炎热、毒、瘀、虚的病机, 采用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 健脾益肾为处方原则, 治疗组 40例, 对照组30例(用a干扰素). 治疗6 mo时,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 <0.05, ALT、AST有显著性降低(P <0.01). 治疗组治疗6 mo后HCV RNA阴转率为25%, 随访6 mo后HCV-RNA阴转率维持在25%; 对照组阴转率为23%. 提示丙肝Ⅰ号对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与a干扰素疗效相似.

近年来, 多数医者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方法, 西药干扰素加上中医辨证分型组方、中医一型一方治疗丙肝, 提高了治疗效果, 减少了干扰素的副作用. 如孙学华[9]用清肝冲剂治疗127例慢性丙型肝炎, 并用干扰素(赛诺金)为对照用药, 疗程均为6 mo, 随访12 mo.结果患者症状消失, 治疗6 mo时肝功能中ALT、AST复常率分别为60%和52.9%. 1年时随访, ALT、AST复常率达88%. 血清HCV RNA阴转率为30.71%. 殷杰et al[10]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主要病机是热毒瘀结, 肝脾失调, 既有邪实, 又有正虚, 治疗应以凉血解毒, 调肝运脾为大法, 据此研制的丙肝宁冲剂(由水牛角、虎杖、大黄、赤芍等组成)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取得较好效果. 并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30例及单用干扰素32例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进行了随机的分组对照研究, 观察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与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方案相仿(P >0.05). 临床观察发现, 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时有明显抗病毒作用, 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耐受性好.

3 展望

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 多数学者认为与湿、热、疫、毒有关, 但湿、热、疫、毒之间的关系如何? 他们带给感染者机体气血阴阳损耗变化机制如何? 临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的疑难点如何解决? 如何应用随机双盲法提高临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等等, 都是尚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大量实践证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丙肝是有效的, 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积极研究.

1.  陈 立华. 丙型肝炎的特点及中医治法. 中医杂志. 1994;35:621-622.  [PubMed]  [DOI]
2.  汪 承伯. 关于丙型肝炎治疗对策的探讨. 中医杂志. 1995;36:69.  [PubMed]  [DOI]
3.  车 念聪. 北京地区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学研究及辨证分型的初步调查. 北京中医. 2002;21:300-304.  [PubMed]  [DOI]
4.  沈 启明, 高 士卿, 李 金中. 丙型病毒性肝炎156例临床分析. 全国中医肝病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1994;P43-46.  [PubMed]  [DOI]
5.  金 实.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的比较研究. 中医杂志. 1994;35:538-540.  [PubMed]  [DOI]
6.  上海曙光医院肝病科.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辨证方案. 全国第九届中医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0;P17-25.  [PubMed]  [DOI]
7.  苏 进才. 丙型肝炎的中医论治.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26:24-25.  [PubMed]  [DOI]
8.  洪 宁. 丙肝Ⅰ号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研究.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4;14:10-11.  [PubMed]  [DOI]
9.  孙 学华. 清肝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37:20-22.  [PubMed]  [DOI]
10.  殷 杰. 丙肝宁冲剂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21-23.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