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Open Access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3.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8-15; 11(8): 1083-1090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8-15. doi: 10.11569/wcjd.v11.i8.1083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成军, 董菁, 洪源, 钟彦伟, 刘妍, 王刚, 王琳
成军, 董菁, 洪源, 钟彦伟, 刘妍, 王刚, 王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39
成军, 男, 1963-08-17生, 山东省淄博市人, 汉族. 198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军医系, 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军医进修学院, 获传染病学硕士学位, 199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 获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1994-11-17/1997-12-01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临床免疫与传染病科完成博士后研究. 回国后从事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 主要学术研究方向是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出版专著5部, 发表论文及综述300篇. 现任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全国常委、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委员.
基金项目: 家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 No. C03011402, No. C30070689, 军队"九、五"科技攻关项目, No.98D063, 军队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项目, No. 98H0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青年基金项目, No. 01Q138, 军队"十、五"科技攻关面上项目, No.01MB135.
通讯作者: 成军, 100039, 北京市西四环中路100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传染病研究所基因治疗研究中心、全军病毒性肝炎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 cj@genetherapy.com.cn
电话: 010-66933391 传真: 010-63801283
收稿日期: 2003-03-08
修回日期: 2003-03-20
接受日期: 2003-04-16
在线出版日期: 2003-08-15

目的

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 应用长距离多聚酶链反应技术(L-PCR)技术扩增、克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全基因组序列, 建立中国HBV流行株的参考标准序列.

方法

从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提取DNA, 以L-PCR技术对于3200 bp的HBV DNA进行扩增, 纯化后克隆到TA载体中进行序列分析. 对于HBV DNA的各个编码基因区进行分析.

结果

克隆获得的5个HBV DNA全基因序列分别为G376-A6、G376-A7、G683-A1、G683-A2和G683-A3, 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3125、3215、3213、3182和3 215碱基对(bp), 在GenBank中的注册号分别为AF384372、AF384371、AF363963、AF363962和AF363961. 其中G376-A6、G376-A7来源于同一个患者, G683-A1、G683-A2、G683-A3来源于另一个患者. G376-A6、G683-A2两株病毒在前-S1区存在缺失突变区. 其中G683-A2的羧基末端区存在缺失突变. 来源于不同患者的e/核心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没有显著的差别, 但来源于同一个患者的HBV基因序列有着明显的同源性. G376-A6、G683-A2两株病毒存在多聚酶蛋白区的缺失突变, 但不在多聚酶蛋白的活性结构区, 因此考虑这种形式的突变尚不会影响到多聚酶的活性. G683-A3株病毒的多聚酶在其羧基末端存在较长的缺失突变区, 使其多聚酶区结构被破坏. 5株病毒的X蛋白的一级结构序列比较的结果说明其高度保守. 但是相对来讲, X蛋白的氨基末端更为保守, 羧基末端序列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结论

克隆了HBV DNA中国株的全基因序列, 可以作为研究中HBV流行株的参考序列.

关键词: N/A

引文著录: 成军, 董菁, 洪源, 钟彦伟, 刘妍, 王刚, 王琳.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 11(8): 1083-1090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omplete genome of hepatitis B virus from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Jun Cheng, Jing Dong, Yuan Hong, Yan-Wei Zhong, Yan Liu, Gang Wang, Lin Wang
Jun Cheng, Jing Dong, Yuan Hong, Yan-Wei Zhong, Yan Liu, Gang Wang, Lin Wang, Gene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302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039, China
Supported by: rants fro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No. C03011402, No. C30070689, and Returned Scholarship of General Logistics Department of PLA.
Correspondence to: Dr. Jun Cheng, Gene Therapy Research Center ,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302 Hospital of PLA, 100 Xisihuanzhong Road, Beijing 100039, China. cj@genetherapy.com.cn
Received: March 8, 2003
Revised: March 20, 2003
Accepted: April 16, 2003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15, 2003

AIM

To clone and analyz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from the serum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establish a reference HBV sequence for the study of HBV in China .

METHODS

Long-distan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L-PCR) technique was used to amplify the complete genome of HBV from 2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fter cloning into the TA vector and sequencing, 5 complete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pairwisely.

RESULTS

The 5 complete HBV DNA sequences for G376-A6, G376-A7, G683-A1, G683-A2, G683-A3 were composed of 3 125, 3 215, 3 213, 3 182, 3 215 base pairs (bp) and deposited into GenBank by the accession numbers of AF384 372, AF384 371, AF363 963, AF363 962, AF363 961, respectively. Deletion mut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pre-S1 region of the 2 sequences. G683-A2 genome encodes a truncated form of surface protein of HBV that could harbor trans-activation effects. The e/HBcAg coding sequences were well conserved from different strains of HBV. The defected HBV strain in polymerase coding region was observed indicating the co-existence of wild and mutated type of HBV in the serum of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he X region was well conserved, but there was a variable region in the carboxyl termini.

CONCLUSION

Five complete HBV DNA sequence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loned, and could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HBV DNA sequence for the study of HBV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Key Words: N/A


0 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全基因克隆化早在1979年就已完成[1]. 此后, 随着1985年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的逐步建立和推广, 使得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扩增、克隆HBV DNA的基因片段变得非常方便, 并逐步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以及抗病毒疗效判定不可或缺的检测和实验诊断手段[2-4]. 同时, 对于HBV DNA全长基因序列的研究, 使在美国国立生物工程信息学中心(NCBI)建立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注册的HBV DNA全基因序列达到200条以上[5-8]. 这些数据对于阐明HBV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流行病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HBV DNA基因扩增技术的不断进步, 获得了大量关于HBV DNA基因序列片段的信息. 使得我们认识到乙型肝炎病毒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 因此, 根据HBV表面抗原决定簇的序列和性质的不同, 可以分成不同的血清型(serotype), 根据全基因序列的分析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基因型(genotype). 所以, 不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基因序列是不同的, 这早已经达成共识[9-12]. 对于同一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序列进行分析的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 同一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序列不仅不完全相同, 而且根本上难以找到序列完全相同的HBV. 因此, 对于这些序列进行仔细比较, 发现来源于同一个患者的HBV DNA序列虽然不同, 但是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核苷酸序列的差别不超过总核苷酸长度的5%, 彼此之间有着显著的遗传相关性. 因此, 可以将这些基因序列显著相关, 而稍有不同的HBV可以看作是一个病毒的种群, 这一种群的个体之间序列差别较小, 又相互联系, 将这种现象称为准种(quasispecies)[13-16]. 这种序列不同, 有显著相关的HBV组成的种群, 其组成和比例又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动状态, 其平衡的结果, 除了受到HBV复制的本身的一些因素之外, 还要受到HBV感染个体的免疫系统的状态、抗HBV药物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17-20]. 准种概念的提出, 使我们对于HBV存在的状态的认识有了一个革命性的变革, 从个体的认识上升到对于准群的认识, 从静态的认识上升到了种群的的漂变(shift). 这一认知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我们认识到GenBank中收录的大部分HBV DNA基因序列都是分段克隆的, 代表的不是真正存在的HBV DNA的序列, 而是由来源于各种HBV DNA片段的一个嵌合体(chimera), 而真正这种序列的HBV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研究抗病毒疗效与病毒基因变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 也不能仅仅从治疗前后单一的或少数几个克隆的序列的分析结果, 就判断治疗前后HBV DNA序列的变异, 或者与抗病毒疗效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HBV DNA全基因序列的分析, 还是抗病毒治疗前后HBV DNA序列变化的分析, 我们必须有一个对照的标准序列, 或者说是参考序列, 为了建立HBV DNA中国流行株的全基因序列, 我们采取长距离PCR技术从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进行了扩增和克隆, 得到5个全基因序列, 这些序列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HBV DNA中国流行株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诊断为病毒性肝炎, 乙型, 慢性患者2例, 诊断均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西安). 临床检测HBsAg、抗-HBc、HBV DNA阳性, 其他肝炎病毒标志检测阴性. 采集静脉血, 蛋白酶消化, 饱和酚氯仿(1:1)抽提法提取血清中的HBV DNA, -20 ℃保存备用[21-24].

1.2 方法

1.2.1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 以甘人宝et al发表的序列为依据, 设计引物序列. 其上游引物为: 5'-GCC ATG CAG TGG AAT TCC ACA AC -3'(上游引物5'-端位于前S2的第一个鸟嘌呤上游3 nt处), 下游引物为: 5'-TCT CCA TGT TCG GTG CAG GGT CC -3', 目的片段长度约3 200 bp. PCR参数如下: 94 ℃预变性1 min, 94 ℃变性30 s, 68 ℃退火30 s, 72 ℃延长30 s, 共35个循环, 72 ℃再延长10 min[25-28].

1.2.2 克隆目的片段 将PCR产物在10.0 g/L琼脂糖凝胶中电泳, 切取目的片段, 玻璃奶法(博大公司)回收PCR产物, 与Promega公司所产生pGEM Teasy载体连接过夜. 将连接好的重组质粒转入细菌JM109, 筛选阳性菌落, 提质粒PCR(循环参数同前)、酶切鉴定[29-36].

1.2.3 DNA测序 根据PCR电泳结果, 每例患者选择2、3个扩增产物克隆株测序, 由北京赛百盛公司完成. 测序结果存入美国生物信息学中心的核苷酸序列数据库GenBank中[37,38].

2 结果
2.1 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

我们在本项研究中, 从2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一共获得5株HBV DNA全基因组, 基因序列均在GenBank中注册. 5个克隆的名称、GenBank注册号, 以及全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长度见表1. 虽然各个病毒株全基因序列有一些差别, 但总长度在3200 bp左右. G376-A6、G376-A7病毒来源于同一个患者, G683-A1、G683-A2、G683-A3来源于同一个患者.

表1 5个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克隆的序列.
克隆GenBank注册号大小(bp)
G376-A6AF3843723 125
G376-A7AF3843713 215
G683-A3AF3639633 213
G683-A2AF3639623 182
G683-A1AF3639613 215
2.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5株HBV DNA编码的表面抗原的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见图1. 这些序列包括表面抗原的前-S1、前-S2和S区. G376-A6、G376-A7、G683-A3、G683-A2、G683-A1 5种HBV基因所编码的表面抗原蛋白分别为370 aa、402 aa、402 aa、219 aa、402 aa. 从图1的序列中可以看出, G376-A6、G683-A2两株病毒在前-S1区存在缺失突变区. 5株病毒前-S2区序列相当保守, 仅见到前-S2区55个氨基酸残基的第16位上的氨基酸残基有变化, 来源于G683患者的G683-A3和G683-A1克隆为K, 而不是R. 5种HBV基因序列, 其中G683-A2的羧基末端区存在缺失突变, 根据HBV表面抗原的缺失突变与其反式激活结构的特点[39,40], 可以判定G683-A2基因编码的缺失羧基末端168个氨基酸残基的截短型(truncated)表面抗原蛋白具有反式激活(trans activation)功能. 来源于同一个患者的HBV基因序列有着明显的同源性.

图1
图1 5株病毒编码的表面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2.3 乙型肝炎病毒e/核心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来源于不同患者的e/核心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没有显著的差别, 但来源于同一个患者的HBV基因序列有着明显的同源性. G376-A6、G376-A7在前-C区A83位点发生替换突变, 导致HBeAg无法表达(图2).

图2
图2 5株病毒编码的e/核心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2.4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蛋白序列比较

5株HBV的多聚酶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G376-A6、G683-A2 2株病毒存在缺失突变, 但不在多聚酶蛋白的活性结构区, 因此考虑这种形式的突变尚不会影响到多聚酶的活性. G683-A3株病毒的多聚酶在其羧基末端存在较长的缺失突变区, 使其多聚酶区结构被破坏, 这株病毒的多聚酶基因编码产物不具备多聚酶的活性. 这样的病毒之所以能够存在, 其自身不能编码有效的多聚酶蛋白, 尚需要其他病毒株编码的完整的多聚酶的反式辅助. 这是HBV多种突变体共存, 野生型HBV以反式方式提供缺陷型HBV所需要的条件, 辅助缺失突变HBV存在的重要机制, 也是HBV存在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41-44](图3).

图3
图3 5株病毒编码的多聚酶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2.5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一般认为HBV X蛋白的序列是比较保守的, 从我们的5株病毒的X蛋白的一级结构序列比较的结果来看的确如此. 但是, 相对来讲, X蛋白的氨基末端更为保守, 羧基末端序列有一定程度的变异. 这种变异形式包括多种类型, 如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点突变等[45-48]. G683-A3株病毒的多聚酶区在羧基末端的第32个密码子位点发生突变, 导致羧基末端的延长, 与野生型的X蛋白序列相比较, 多了24个氨基酸残基, 成为最长的HBV X蛋白. 其余都是点突变. 来源于同一个患者的HBV基因序列有着明显的同源性(图4).

图4
图4 5株病毒编码的X抗原蛋白质一级结构序列比较.
3 讨论

准种概念是于1978年在研究RNA噬菌体时提出的, 其概念是物种的基因组DNA或RNA的碱基序列在统计学上高度一致, 但个体之间又存有差异的一组群体. 其产生的原理是由于RNA多聚酶或逆转录酶不具有3'-5'外切酶活性, 校对功能缺如, 从而产生一群存在不同位点点变异的基因组DNA或RNA. 在宿主免疫压力的作用下, 或在药物的干预下, 准种群经过筛检, 遗留下优势种群耐受宿主内环境, 并继续变异. 1993年有学者分别独立的提出HBV存有准种的假说, 这是因为虽然HBV为DNA病毒, 但其生活史中必须经过逆转录阶段, HBV P区编码的多聚酶具有逆转录酶功能, 而无3'-5'外切酶校对活性, 经宿主免疫筛检, 并去除致死性突变, 遗留的准种群长期在体内存活并持续变异以适应宿主状况, 从而导致感染的慢性化. 近年来有少数研究证实了该学说[49-52]. 本项研究中, 我们克隆了5株HBV的全基因序列, 均属于adr血清型, 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准种特点的存在.

在我们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HBV X区的25个替换突变表现为散在分布, 但相对集中于核苷酸序列的35-145 nt(8/25)和315-415 nt (10/25)两个区域, 因此导致氨基酸序列的35-36 aa和127-133 aa两区域发生多个点突变[53-58]. X区的缺失突变是相当常见的现象, 我们发现15个克隆中有5例(33.3%)发生缺失突变, 其集中于核苷酸序列的369-404 nt区, 导致123位氨基酸之后的X蛋白羧基端发生缺失, 甚至提前终止. 既往的研究表明X蛋白具有3个高度保守区, 分别处于1-20、58-84和98-140位氨基酸, 其反式激活作用可能与这3个区有关; X蛋白的二级结构含有4个α螺旋/卷曲, 4个β片层, 有一亮氨酸锌指结构(98-135位氨基酸残基), 该结构是X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基础结构. 人为的X蛋白缺失实验研究结果提示羧基端的移框突变或替换突变, 可导致反式激活作用消失, 尤其以132-145位氨基酸区重要, 但也有认为大的缺失突变不影响反式激活作用的报道.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5个缺失突变的克隆株的突变均影响了X蛋白羧基端的完整性, 破坏了亮氨酸锌指结构, 均发生在X蛋白基本结构区之内. 上述替换突变和缺失突变可能影响X蛋白的反式激活功能. 关于突变对反式激活作用的影响的研究正在进行中[59-64].

早在1990年前后, 有学者提出缺陷型HBV概念, 他们观察到在慢性HBV感染者体内存在有功能编码域发生变异, 导致HBV结构或非结构蛋白失去其功能, 从而影响HBV的感染能力和复制能力. 我们的初步研究中也观察到P区因突变而使得编码氨基酸序列被提前终止, 形成缺陷型HBV.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的蛋白作为反式激活因子, 对肝细胞某些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 可能是HBV致癌的主要因素. 早期研究多集中在整合的病毒DNA编码的HBxAg蛋白的功能上, 证实HBxAg蛋白是一种具有广泛活性的反式激活因子, 对乙型肝炎的慢性化和促进肝细胞的恶性转化有密切关系; 近年研究发现, 从肝癌细胞系或肝癌组织中亚克隆出的截短型前-S2/S基因表达产物羧基末端的截短型分子MHBst也具有反式激活功能. 人们笃信只有整合在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才编码截短型的MHBst, 在HBV相关性的HCC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第一次在外周血循环中检测到了MHBst的存在, 对于研究和了解MHBst在HCC形成过重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构建了一种含有约500 bp MHBst167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Mt, 该基因编码的MHBs 167位氨基酸残基以后的羧基末端截短. pcDNA3.1(-)-Mt瞬时转染COS-7细胞, 用前-S2单克隆抗体检测到截短型蛋白MHBst167的表达, 并且1:32倍稀释还可检测到MHBst167蛋白阳性. 与报告质粒pSV-lacZ共转染COS-7细胞, 明显促进β-gal的表达, 证明pcDNA3.1(-)-Mt能增强pSV-lacZ的SV40启动子的功能, 编码的MHBst167是一种反式激活因子, 而全长的MHBs无此功能[65-72].

目前研究表明, MHBst的反式激活效应可能与蛋白激酶C(PKC)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前-S2区域与PKCα/β结合发生磷酸化反应, 触发PKC依赖的c-Raf-1/MAP2-激酶信号转导链式反应, 结果激活了转录因子如AP-1、NF-κB、AP-2、SRE、Sp1和c-mycc-fos启动子, 参与病毒感染后的炎症反应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MHBst蛋白结构的改变, 缺失了位于C-末端的膜定位信号, 使MHBst未能进入分泌途径而在内质网(ER)中滞留, 其前-S2区指向胞质区与胞质蛋白相互作用, 产生转录激活功能; 而全长的MHBs蛋白的前-S2区指向ER腔, 进入高尔基复合体而分泌. 所以说MHBst的反式激活功能依赖于其N-末端前-S2区的胞质定位功能. 而缺失突变的范围是决定该截短型分子是否具有反式激活作用的重要影响因素, MHBst至少完全缺失蛋白C-末端S区的疏水区Ⅲ, 才具有反式激活功能; S区的N-末端疏水区Ⅰ是反式激活所必需的, 因为蛋白与膜的结合是转录激活功能所必需的, 这段序列被称为"反式活性开启区"(trans-activity-on region, TAO)[73-78]. 进一步研究表明, MHBst的最小反式激活单元定位于4-53氨基酸残基, MHBst53是其中最小的转录激活因子, 是一种非膜结合类型的MHBst, 就是说, 仅前-S2区(aa 1-55)就足以介导反式效应, 说明作为反式激活剂的MHBst大小范围是很大的. 我们目前正在构建不同截短范围的表达载体, 进一步研究MHBst的反式激活功能, 筛选和克隆其反式激活的靶基因[79-85].

1.  Sninsky JJ, Siddiqui A, Robinson WS, Cohen SN. Cloning and endonuclease mapping of the hepatitis B viral genome. Nature. 1979;279:346-348.  [PubMed]  [DOI]
2.  成 军, 杨 守纯. 现代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 第1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7; 81-92.  [PubMed]  [DOI]
3.  成 军, 斯 崇文. 转导肝细胞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内科杂志. 1993;32:195-197.  [PubMed]  [DOI]
4.  成 军, 斯 崇文. 抗病毒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3;7:436-439.  [PubMed]  [DOI]
5.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友昭,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邵 清, 斯 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0;39:838-839.  [PubMed]  [DOI]
6.  赵 鸿, 成 军,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单独和联合白介素-12免疫小鼠诱生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0;18:190-191.  [PubMed]  [DOI]
7.  柯 亨宁, 斯 崇文, 成 军, 于 敏, 刘 丹, 田 秀兰. 表面抗原DNA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及抑制转基因鼠表面抗原的产生. 中华内科杂志. 2000;39:319-322.  [PubMed]  [DOI]
8.  成 军, 钟 彦伟, 施 双双, 倪 勤, 夏 小兵, 董 菁, 王 刚, 刘 友昭, 王 琳, 刘 妍.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肝脏. 2000;5:130-132.  [PubMed]  [DOI]
9.  成 军, 斯 崇文. HBV DNA转染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4;21:60-64.  [PubMed]  [DOI]
10.  成 军. 病毒基因组的反式调控及其在抗病毒基因治疗方案设计中的应用.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1994;21:241-244.  [PubMed]  [DOI]
11.  成 军, 斯 崇文. 肝脏疾病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临床肝胆病杂志. 1995;11:1-4.  [PubMed]  [DOI]
12.  成 军, 斯 崇文, 王 勤环, 于 敏. 人白介素-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中华肝脏病杂志. 1995;3:67-70.  [PubMed]  [DOI]
13.  Dong J, Cheng J, Wang QH, Liu Y, Wang G, Shi SS, Xia XB, Shao Q, Si CW.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quasispecie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Chin J Infect Dis. 2001;19:199-203.  [PubMed]  [DOI]
14.  成 军. 决定乙肝病毒嗜肝特性的分子机制.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1995;2:78-81.  [PubMed]  [DOI]
15.  成 军, 斯 崇文, 王 勤环, 于 敏. 人白介素-2基因转移表达及抗乙型肝炎病毒和诱导LAK细胞活性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1995;75:388-391.  [PubMed]  [DOI]
16.  赵 鸿, 成 军, 斯 崇文. 乙肝病毒S基因单独和与白介素-12基因联合免疫小鼠诱生的体液免疫应答. 传染病信息. 1999;12:69-71.  [PubMed]  [DOI]
17.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皇甫 竞坤, 施 双双, 张 国庆, 洪 源,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DNA序列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2;82:81-85.  [PubMed]  [DOI]
18.  Cheng J. Progress in gene therapy for liver disease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9;14:A261-A262.  [PubMed]  [DOI]
19.  成 军. 肝再生增强因子超家族研究进展. 生物学杂志. 2000;17:4-6.  [PubMed]  [DOI]
20.  刘 妍, 成 军. HBV截短的表面抗原蛋白MHBst的反式激活作用.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0;7:190-193.  [PubMed]  [DOI]
21.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斯 崇文. 外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截短型囊膜中蛋白基因的克隆化与分析.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1;9:163-165.  [PubMed]  [DOI]
22.  刘 妍, 成 军, 董 菁, 夏 小兵, 李 克, 杨 继珍. 截短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反式激活作用的初步研究. 肝脏. 2001;6:8-10.  [PubMed]  [DOI]
23.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董 菁, 夏 小兵, 刘 妍, 李 克, 杨 继珍. 抗HBsAg人源单链抗体的筛选与可溶性抗体的表达. 中国病毒学. 2001;16:105-108.  [PubMed]  [DOI]
24.  柯 亨宁, 斯 崇文, 成 军, 于 敏, 刘 丹. HBsAg及其与小鼠白介素-18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和DNA免疫.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19:77-80.  [PubMed]  [DOI]
25.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皇甫 竞坤, 王 刚,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病毒学报. 2001;17:270-272.  [PubMed]  [DOI]
26.  刘 妍, 董 菁, 成 军, 夏 小兵, 李 克, 王 琳, 施 双双, 段 惠娟, 杨 继珍. 乙肝病毒X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及反式激活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404-406.  [PubMed]  [DOI]
27.  成 军, 李 莉. 胸腺素α1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1;8:55-59.  [PubMed]  [DOI]
28.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意义.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1;19:5-6.  [PubMed]  [DOI]
29.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皇甫 竞坤, 王 刚,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基因序列准种与变异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1;26:823-825.  [PubMed]  [DOI]
30.  成 军. 病毒性肝炎的分子发病机制.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1;17:31-35.  [PubMed]  [DOI]
31.  成 军, 李 莉. 阿地福韦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1;8:85-91.  [PubMed]  [DOI]
32.  洪 源,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mRNA转录后剪接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1;8:115-119.  [PubMed]  [DOI]
33.  皇甫 竟坤, 董 菁, 邓 红, 成 军, 施 双双, 洪 源, 任 喜民,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序列突变及准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1;9:1323-1325.  [PubMed]  [DOI]
34.  成 军, 朱 传琳. 肝炎病毒对双链RNA激酶PKR的调节作用. 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 2000;23:1-3.  [PubMed]  [DOI]
35.  成 军, 董 菁.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启动子的结构与调节机制.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1;1:122-125.  [PubMed]  [DOI]
36.  Zhao H, Cheng J, Si CW. Effects of IL-12 on the immune response in mice inoculated with nucleic acid vaccine expressing S protein of hepatitis B virus. Chin Med J. 2001;114:47-52.  [PubMed]  [DOI]
37.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王 刚, 洪 源,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2-123.  [PubMed]  [DOI]
38.  成 军, 李 莉. 清除乙型肝炎病毒的非细胞裂解机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73-76.  [PubMed]  [DOI]
39.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王 刚, 施 双双, 刘 妍, 夏 小兵, 李 莉, 张 国庆,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264-266.  [PubMed]  [DOI]
40.  陆 荫英, 李 克, 成 军, 王 琳, 刘 妍, 段 惠娟,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5-18.  [PubMed]  [DOI]
41.  董 菁,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准种特点的研究. 中国病毒学. 2002;17:22-26.  [PubMed]  [DOI]
42.  夏 小兵, 成 军, 杨 继珍, 钟 彦伟, 王 刚, 方 洪清, 刘 妍, 李 克, 董 菁. 抗HBsAg单链抗体靶向干扰素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0:28-30.  [PubMed]  [DOI]
43.  钟 彦伟, 成 军, 王 刚, 田 小军, 陈 新华, 李 莉, 陈 菊梅,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人源单链可变区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153-154.  [PubMed]  [DOI]
44.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异质性及准种特点研究的临床意义.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2-115.  [PubMed]  [DOI]
45.  董 菁, 李 进,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洪 源, 王 业东,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6-118.  [PubMed]  [DOI]
46.  刘 妍, 董 菁,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刚, 王 琳,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异质性及对其反式激活功能的影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5-127.  [PubMed]  [DOI]
47.  刘 妍, 董 菁, 皇甫 竞坤, 成 军, 韩 萍, 牟 劲松, 李 克, 钟 彦伟.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区基因异质性及对其转录活性的影响.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28-130.  [PubMed]  [DOI]
48.  成 军, 董 菁. 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启动子的调节机制.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2;29:15-18.  [PubMed]  [DOI]
49.  董 菁, 成 军, 皇甫 竞坤, 洪 源, 王 刚, 陈 国凤,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序列个体化变异的初步观察.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119-121.  [PubMed]  [DOI]
50.  钟 彦伟, 成 军, 王 刚, 陈 新华, 李 克, 李 莉, 陈 菊梅. 乙肝病毒核心蛋白人源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免疫学杂志. 2002;18:85-88.  [PubMed]  [DOI]
51.  韩 萍, 刘 妍, 成 军, 王 刚, 陆 荫英, 李 克, 李 莉. 截短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中蛋白上调c-myc基因表达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41-144.  [PubMed]  [DOI]
52.  洪 源, 成 军. 肝炎病毒DNA疫苗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21-223.  [PubMed]  [DOI]
53.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友昭,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邵 清, 斯 崇文.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的初步研究.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7-19.  [PubMed]  [DOI]
54.  李 克, 王 琳, 成 军, 陆 荫英, 洪 源, 刘 妍,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结合蛋白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3-215.  [PubMed]  [DOI]
55.  刘 妍, 成 军, 陆 荫英, 李 克. 乙型肝炎病毒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7-219.  [PubMed]  [DOI]
56.  陆 荫英, 李 克, 刘 妍, 王 琳, 成 军, 张 玲霞. 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受体的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11-213.  [PubMed]  [DOI]
57.  成 军, 董 菁, 刘 妍, 李 莉, 斯 崇文, 王 勤环, 张 玲霞, 陈 菊梅.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209-211.  [PubMed]  [DOI]
58.  洪 源, 成 军, 董 菁, 李 克, 王 琳, 王 刚, 刘 妍. 乙型肝炎病毒HBsAg重组疫苗与表面抗原DNA疫苗诱导H-2b小鼠免疫应答的实验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137-140.  [PubMed]  [DOI]
59.  皇甫 竞坤, 董 菁, 邓 红, 成 军, 施 双双, 洪 源, 任 喜民,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前S2基因序列异质性的研究. 中华内科杂志. 2002;41:1-4.  [PubMed]  [DOI]
60.  成 军, 李 莉. 拉米夫定在肝脏移植患者乙肝病毒再感染预防与治疗中的应用-第36届欧洲肝病年会巡礼.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1;8:185-189.  [PubMed]  [DOI]
61.  Cheng J.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viral hepatiti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2;16:A185.  [PubMed]  [DOI]
62.  成 军, 李 莉. 恩替卡韦及其抗HBV效果. 国外医学. 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2;29:12-14.  [PubMed]  [DOI]
63.  董 菁, 施 双双, 王 业东, 皇甫 竞坤, 洪 源, 李 莉, 张 玲霞, 成 军. cDNA文库噬菌体展示法的建立及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结合蛋白筛检.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321-322.  [PubMed]  [DOI]
64.  成 军, 李 莉. 新型抗乙肝病毒药物氟硫胞苷的作用及机制. 世界感染杂志. 2002;2:1-4.  [PubMed]  [DOI]
65.  董 菁, 施 双双, 张 国庆, 皇甫 竞坤, 洪 源,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区异质性检测的初步研究. 临床检验杂志. 2002;20:72-74.  [PubMed]  [DOI]
66.  Lu YY, Li K, Cheng J, Wang L, Liu Y, Zhang LX.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pre-S1 gen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yeast. Hepatobil Pancreatic Dis Int. 2002;1:238-242.  [PubMed]  [DOI]
67.  陆 荫英, 李 克, 成 军, 王 琳, 刘 妍,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前-S1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341-342.  [PubMed]  [DOI]
68.  董 菁, 施 双双,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前C/C基因准种与变异特点的研究. 中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杂志. 2002;22:27.  [PubMed]  [DOI]
69.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刘 妍, 王 刚, 施 双双, 夏 小兵, 李 克, 邵 得志, 斯 崇文. 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的实验研究.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20:148-151.  [PubMed]  [DOI]
70.  陆 荫英, 刘 妍, 成 军,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的功能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2;9:33-36.  [PubMed]  [DOI]
71.  王 琳, 陆 荫英, 成 军, 于 敏, 李 克, 刘 妍. 白介素-18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及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2;27:699-701.  [PubMed]  [DOI]
72.  刘 妍, 成 军, 张 跃新, 段 惠娟, 牟 劲松, 韩 萍,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截短型HBsAg中蛋白反式激活基因的克隆.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2;20:218-221.  [PubMed]  [DOI]
73.  董 菁, 施 双双, 张 国庆, 皇甫 竞坤, 成 军, 王 勤环, 李 莉.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同时阳性患者体内S基因序列的分析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 2002;18:535-537.  [PubMed]  [DOI]
74.  董 菁, 刘 妍, 皇甫 竞坤, 施 双双, 王 刚, 洪 源, 陈 国凤, 李 莉, 陈 菊梅, 成 军.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11:130-135.  [PubMed]  [DOI]
75.  陆 荫英, 成 军, 张 玲霞. 分子伴侣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11:177-180.  [PubMed]  [DOI]
76.  成 军, 李 莉. 抗肝炎病毒序贯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 2002;9:75-79.  [PubMed]  [DOI]
77.  陆 荫英, 王 琳, 刘 妍, 于 敏, 李 克, 王 业东, 张 玲霞, 成 军. 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10:765-769.  [PubMed]  [DOI]
78.  刘 妍, 成 军, 董 菁, 王 琳, 王 刚, 夏 小兵. HBV X蛋白与HCV核心蛋白协同反式激活SV40病毒早期启动子/增强子的研究. 中华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39-41.  [PubMed]  [DOI]
79.  Deng H, Dong J, Cheng J, Huangfu JK, Shi SS, Hong Y, Ren XM, Li L. Quasispecies groups in the core promoter reg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epatobil Pancreatic Dis Int. 2002;1:392-396.  [PubMed]  [DOI]
80.  钟 彦伟, 成 军, 施 双双, 赵 景民, 王 刚, 夏 小兵, 田 小军, 李 莉, 张 玲霞. HBsAg人源噬菌体单链抗体的筛选及其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16:223-225.  [PubMed]  [DOI]
81.  董 菁, 成 军, 王 勤环, 施 双双, 洪 源, 郎 振为, 皇甫 竞坤, 李 莉, 斯 崇文. HBsAg中蛋白与IL-18联合核酸免疫HBsAg转基因小鼠的实验研究.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 2002;22:518-519.  [PubMed]  [DOI]
82.  刘 妍, 成 军, 王 刚, 李 克, 段 惠娟, 王 琳, 李 莉, 张 玲霞, 陈 菊梅. HCV核心蛋白与截短型HBV表面抗原中蛋白协同反式激活功能的研究.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2;10:354-357.  [PubMed]  [DOI]
83.  陆 荫英, 李 克, 成 军, 王 琳, 刘 妍, 张 玲霞. 乙型肝炎病毒前-S2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2;11:222-224.  [PubMed]  [DOI]
84.  陆 荫英, 王 琳, 刘 妍, 于 敏, 李 克, 张 玲霞, 王 业东, 成 军.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链抗体细胞内免疫抗乙肝病毒基因治疗研究.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03;24:49-51.  [PubMed]  [DOI]
85.  吴 欣, 黄 祖瑚, 成 军, 吴 兴柳, 董 菁, 陆 北川. 白介素-12和白介素-18质粒对HBcAg DNA疫苗诱导小鼠(H-2d)体液免疫应答的影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2;22:284-287.  [PubMed]  [D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