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17.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01-08; 25(1): 77-83
Published online 2017-01-08. doi: 10.11569/wcjd.v25.i1.77
内黏液层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刘玥宏, 徐敬东
刘玥宏, 徐敬东, 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 北京市 100069
刘玥宏, 在读本科, 主要从事消化生理学与临床医学方面的学习与研究.
作者贡献分布: 本文综述由刘玥宏与徐敬东完成; 徐敬东审校.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s. 81274173, 8167367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7122017; 北京市教委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s. 201110025004, 201310025004; 首都医科大学基础与临床基金资助项目, Nos. 2015JL1, 2014JL15; 首都医科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No. xsky2015011.
通讯作者: 徐敬东,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100069, 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首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系. xujingdong@163.com
电话: 010-83911469
收稿日期: 2016-09-03
修回日期: 2016-10-26
接受日期: 2016-11-01
在线出版日期: 2017-01-08
Abstract

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表面覆盖了不同种类的黏蛋白构成的黏液层. 黏液层分内外两层, 外黏液层和内黏液层有着不同的结构和性质. 由MUC2黏蛋白构成的内黏液层呈紧密的网状结构. 在对结肠的研究中发现, 这样的内黏液层能防止肠道细菌接近结肠黏膜上皮细胞, 是结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屏障, 这样机体能与数以万计的结肠寄生菌和平共处. 内黏液层的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受损或许可成为解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机制之一, 减少黏液分泌或许可以成为建立新的UC的病理生理模型.

Keywords: 内黏液层; 黏蛋白; 肠道寄生菌; 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核心提要: 肠道表面有一保护性的黏液层, 这些黏液的主要成分为黏蛋白. 然而, 这层黏液并非"密不透风", 时也会有"漏网之鱼", 肠道黏液层如分子筛样抵御微生物和难溶物质的侵蚀和破坏, 调节肠道免疫与肠道刺激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