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7.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7-10-08; 15(28): 3001-3005
Published online 2007-10-08. doi: 10.11569/wcjd.v15.i28.3001
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克隆性及其临床病理
巩丽, 张伟, 李艳红, 王旭霞, 朱少君, 韩秀娟, 苏勤
巩丽, 张伟, 朱少君, 韩秀娟, 苏勤,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病理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李艳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妇产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王旭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消化内科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8
巩丽, 主治医师, 硕士, 主要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及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171052.
通讯作者: 张伟, 710038, 陕西省西安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病理科. zhwlyh@fmmu.edu.cn
电话: 029-84777467
收稿日期: 2007-05-11
修回日期: 2007-09-27
接受日期: 2007-09-28
在线出版日期: 2007-10-08
Abstract

目的: 探讨多发性胃肠间质瘤的克隆性及其不同瘤体之间的关系.

方法: 15个大小不同的瘤体均经中性甲醛固定, 石蜡包埋,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确诊后,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病变及病变周围纤维结缔组织, 提取基因组DNA, 经甲基化敏感的HpaⅡ或HhaⅠ消化, 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磷酸甘油酸激酶(PGK)和雄激素受体(AR)基因. 通过BstⅪ消化和琼脂糖电泳显示PGK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应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AR基因CAG重复序列长度多态性.

结果: 光镜下瘤细胞主要为梭形, 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 胞质丰富, 嗜酸性; 细胞核杆状或长梭形. 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CD117和CD34强阳性. 克隆性分析结果显示, 所有分析的组织在PGK和AR位点的凝胶电泳图上均表现为两条带, 具有多态性. 其中15个肿瘤组织酶切后下带均消失, 只保留上带, 显示出X染色体失活嵌合性丢失, 证明为肿瘤性病变. 而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在酶切前后两条带密度无明显改变.

结论: 胃肠间质瘤属于单克隆性, 多发性胃肠间质瘤起源相同, 即起源于同一个细胞.

Keywords: 胃肠间质瘤; 多发性; 单克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