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05. Published by Baishideng Publishing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5-02-01; 13(3): 276-279
Published online 2005-02-01. doi: 10.11569/wcjd.v13.i3.276
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病理结构的再认识
彭心宇, 吴向未, 张示杰, 牛建华
彭心宇, 吴向未, 张示杰, 牛建华,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 新疆地方与民族高发性疾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市 832008
彭心宇, 男, 1959-01-06生, 湖南省祁东县人, 汉族. 1989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外科学硕士毕业, 教授. 主要从事普通外科, 专于肝胆胰疾病临床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260108;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研攻关课题, No. NKB01SDXNK30YX.
通讯作者: 彭心宇, 832008,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石河子市,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一科. pengxy2000@yahoo.com
电话: 0993-2859449 传真: 0993-2859443
收稿日期: 2005-01-10
修回日期: 2005-01-16
接受日期: 2005-01-20
在线出版日期: 2005-02-01
Abstract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 是畜牧地区的地方性流行性寄生虫病. 肝包虫病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细粒棘球蚴引起的细粒棘球蚴病, 亦称肝囊性包虫病; 另一种是泡状棘球蚴感染所致的泡状棘球蚴病, 前者多见. 目前药物治疗肝囊性包虫病尚不确切, 确诊后需手术治疗. 在外科实践中发现, 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性囊壁中, 肝包虫外囊与肝实质间还存在着一层新的膜样纤维结构, 外囊与此膜之间有一新的潜在可分离间隙, 沿此间隙可完整摘除包虫囊肿及外囊, 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通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证实了这层新的膜样纤维结构的存在, 并初步对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病理结构形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认识.

Keywords: 肝色虫病; 囊肿; 纤维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