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
Copyright ©The Author(s) 202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2-02-08; 30(3): 119-127
在线出版 2022-02-08. doi: 10.11569/wcjd.v30.i3.119
表1 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影响因素相关调控因子作用机理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肠道菌群变形菌门; 放线菌门; 韦荣球菌属; 支原体属; 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菌; 粪肠球菌等.肠道菌群紊乱, 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减弱, 肠黏膜通透性增加, 菌群代谢性内毒素进入血液, 激活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刺激炎症因子释放; 而炎症因子释放, 进一步损伤肠黏膜屏障, 加重肠道菌群紊乱[9].
短链脂肪酸乙酸; 丙酸; 丁酸.(1)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发挥肠道免疫调节功能[12]; (2)降低肠道内pH值, 改善肠道微环境, 调节菌群结构[13]; (3)促进黏蛋白、抗菌肽、免疫球蛋白A分泌及上调紧密连接蛋白1、闭合蛋白表达, 保护肠黏膜化学屏障及机械屏障, 维持菌群平衡[14]; (4)调节肠上皮细胞的增殖基因和凋亡基因, 维持肠黏膜形态[15].
胆汁酸胆汁酸.(1)对肠道菌群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抑制致病菌生长[19]; (2)介导肠蠕动功能[20].
信号通路FXR通路法尼醇受体; 小异源二聚体伴侣; 胆固醇7α-羟化酶;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 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 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血管生成素1; 碳酸酐酶12; 一氧化氮.(1)抑制胆汁酸源头合成途径, 激活胆汁酸在回肠的重吸收过程, 调控体内胆汁酸稳态, 维持肠腔正常的生理状态及菌群稳态[23,24]; (2)抑制肠道炎症因子释放, 保护肠黏膜间紧密连接[27]; (3)激活肠上皮细胞产生抗菌肽, 调控肠道酸碱环境, 保护肠道酸碱平衡, 抑制肠道细菌过度增长, 维持肠腔正常的生理状态和肠道菌群稳态[28].
TGR5通路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 5-羟色胺.(1)减慢结肠传输时间, 降低排便频率及粪便含水量[39]; (2)调控机体5-羟色胺释放, 改善肠道蠕动功能[31].
Met通路S-腺苷甲硫氨酸.(1)参与三羧酸循环过程, 完成机体能量供给[32]; (2)促进肠道中闭合蛋白-3分泌, 增加肠上皮细胞跨膜电阻值, 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35,36].
TRP通路5-羟色胺; 犬尿氨酸; mTOR; β-防御素.(1)调控5-羟色胺途径生成5-羟色胺, 维持胃肠正常运动及收缩功能[39]; (2)调控犬尿氨酸途径生成犬尿氨酸, 刺激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 促进上皮细胞分泌β-防御素, 维持肠道免疫功能[40]; (3)TRP激活mTOR加速肠道上皮细胞分泌β-防御素, 维持肠道免疫功能[41].
c AMP-PKA通路水通道蛋白.参与调控机体水通道蛋白过程, 维持肠道水液代谢平衡[45].
TLR4/MyD88/NF-κB通路白介素-1β;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 Toll样受体4; 髓样分化因子88; 核因子κB.破坏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平衡, 刺激肠黏膜低度炎症反应发生[46].
NF-κB/Notch 1通路转录因子 Hes-1; ATOH1;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2; 二胺氧化酶.阻碍肠道干细胞分化成杯状细胞的过程, 影响肠道紧密连接, 破坏肠黏膜通透性, 诱导炎症级联反应, 引发肠道病理损伤[49].
p38 MAPK通路白介素-6; 白介素-1β.刺激下游多种酶及转录因子表达, 加速炎性因子释放, 促进肠道炎症和肠黏膜屏障损伤, 同时诱导肠道运动功能紊乱[51].
BDNF/TrkB通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增加平滑肌的收缩频率及幅度, 促进肠道蠕动反射, 改善肠蠕动功能[54].
"肾-肠轴"分子能量代谢相关分子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鸟苷; Na+-K+-ATP酶; Ca2+-Mg2+-ATP酶; 琥珀酸脱氢酶; 乳酸脱氢酶.参与机体能量代谢, 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改善肾阳亏虚证泄泻因机能减弱或衰退、代谢减缓、产热不足而导致的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喜静萎靡等病理症状[57-60].
炎症相关分子白介素-6; 白介素-8; 白介素-4; 干扰素-γ; 白介素-17; 白介素-10.刺激机体炎症反应发生, 破坏肠黏膜免疫功能, 降低肠道稳定性, 影响机体胃肠运动、感觉及分泌功能[62-65].
氧化应激相关分子活性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1)调节由自由基所致脂质过氧化对生物膜造成的损伤, 保护机体组织免受损伤[67]; (2)改善因氧化应激所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现象, 同时削弱对肠道紧密连接蛋白、黏附蛋白等肠上皮组织结构的损伤, 保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68].

引文著录: 李小雅, 谭周进. 肾阳亏虚证泄泻的现代生物学内涵.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22; 30(3): 119-127